第二卷:使你影響力爆棚的秘訣 第52章 破窗效應:把不良現象“扼殺在搖籃裏“
什麼是破窗效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鬥曾進行了一項試驗:他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兩個社區,一個是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一個是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
對停在布朗克斯街區的那一輛,他摘掉了車牌,並且把頂棚打開,結果不到一車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停了一個星期也無人問津。後來,詹巴鬥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不見了。
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破窗效應"。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沒有得到修複,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這棟建築上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破窗理論"揭示了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即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會傳遞一種信息,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無限地擴展。
人際交往中的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的情況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
如果一間房子的窗戶破了,有沒有人去修補,那麼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麵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而在一個很幹淨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絲毫不覺得羞愧。
還比如,在窗明幾淨、環境優雅的場所,沒有人會大聲喧嘩或吐痰;相反,如果環境髒亂不堪,就時常可以看見吐痰、打鬧、互罵甚至隨地便溺等不文明行為。再比如,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那麼誰也不會不顧別人的眼光而貿然插隊;相反,車輛尚未停穩,如果有幾個人猴急地你推我擁,爭先恐後,後來的人如果想排隊上車,恐怕也沒有耐心了。
這些都是破窗效應的體現。就是說,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
我們也常看到這樣的事情:桌上的財物,敞開的大門,可能使本無貪念的人心生貪念;對於違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規定的行為,有關組織沒有進行嚴肅處理,沒有引起員工的重視,從而使類似行為再次甚至多次重複發生;對於工作不講求成本效益的行為,有關領導不以為然,使下屬員工的浪費行為得不到糾正,反而日趨嚴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