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使你影響力爆棚的秘訣 第53章 傳播扭曲效應:擠出流言的水分
什麼是傳播扭曲效應
央視某娛樂節目曾做過這樣一個遊戲:讓幾個人站在一排,甲向乙耳語一句話,乙再傳給丙,丙傳給丁,丁再傳給戊,最後,讓戊說出是什麼事。結果戊說出的話與甲的原話大相徑庭,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完全變了樣,令觀眾捧腹大笑。
這個遊戲說明了生活中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經常會被層層扭曲,甚至最後麵目全非(而且多是誇張、增值而非縮小、減值的)。這種現象叫做"傳播扭曲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傳播扭曲效應
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代的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經常幹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當時有一戶姓丁的農家,地裏沒有水井,澆起地來全靠馬拉驢馱,從很遠的河裏取水,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地頭用茅草搭的窩棚裏,一天到晚專門幹這種提水、運水和澆地的農活。後來丁氏與家人商議之後,決定打一口水井來解決灌溉難題。
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幹了半個多月把水井打成了。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過節一樣,歡天喜地,逢人就說:"我家裏打了一口井,還得了一個人哩!"他的意思是說,因為打了一口水井,省了一個人的勞動力。
誰知有人把丁氏打井的事掐頭去尾地傳了出去,說:"丁家在打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了一個人!"小小的宋國被這聳人聽聞的謠傳搞得沸沸揚揚,連宋王也被驚動了。宋王想:"假如真是從地底下挖出來了一個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啊。"宋王特地派人去問丁氏。經丁氏一解釋,才明白其真正含義。
流言往往就是這樣,沒有人去深究到底怎麼回事時,就憑自己的一時印象傳播了出去。如果下一個人也是這樣,事情就會越傳越邪。
所謂流言,是人們相互傳播的提不出任何可信依據的消息。流言往往就是"傳播扭曲"的結果。流言傳播的特點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玄,一直傳播到麵目全非。在這過程中,有的人根據個人的經驗減去一些內容,有的則增加一些內容,這種加墨潤色使流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那麼,生活中為什麼會發生"傳播扭曲"的情況呢?這是因為:
一、口頭傳播中可能存在不準確性,比如發音的近似造成走樣。
二、傳播的感情色彩造成誇張:傳播者如果喜歡一個人,就容易誇張對其有益的信息,若討厭一個人,就容易誇張對他有害的信息。比如,某名演員因偷漏稅而被審查,不喜歡她的人說:"好呀,非判15年不可,"傳下去,就有可能成了這個演員"被判了無期"!
三、有的人為了尋求刺激或打發無聊而喜歡誇張,愛傳播聳人聽聞的消息。在傳播中時,誇張的表情與語言更能刺激別人,以達到更強烈的自我宣泄與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