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使你影響力爆棚的秘訣 第54章 社會促進與社會促退效應:人多時效率高,還是人少時效率高?(1 / 2)

第二卷:使你影響力爆棚的秘訣 第54章 社會促進與社會促退效應:人多時效率高,還是人少時效率高?

什麼是社會促進與社會促退效應

1897年,心理學家特裏普利特觀察發現,自行車比賽時,多人同時賽要比一個人單獨計時的比賽成績更好。受到這個啟發,他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兒童繞釣魚線,越快越好。結果發現,大家一起繞的兒童比單獨繞的兒童速度更快。

後來,更多人也觀察到這一效應的存在,這樣就把他人在場(比賽夥伴或觀看者)引起的個體活動中效率相應提高的現象,稱為"社會促進效應"。

但是,社會促進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有時有旁人在場,反而會引起相反的"社會促退"效應。關於這一點,心理學家皮森在1933年的實驗中進行了證明。他發現,有一個旁觀者在場,會減低被試有關記憶工作的效率。心理學家達施爾也提出,有觀眾在場時,被試即使是做簡單的乘法,通常也會出現差錯。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社會促進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對於那些做簡單工作的人來說,有他人在場,會激發個體競爭的動機,而增強的動機有利於個體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這項工作對個體來說是新接觸的,還很不熟悉,或個體還很難做好,還需要動很多腦筋,在這種情況下,旁人在場會引發動機的增強,從而導致個體的緊張和焦慮,個體更容易表現的手忙腳亂,反而做不好。這叫做"社會促退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社會促進與社會促退效應

社會促進效應在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比如:你在一條空曠的馬路邊散步,當另一個人在你身後急匆匆地趕過你時,你會不自覺地加快自己的步伐;你騎車上街買東西,當你發現後麵有一輛自行車在向你騎的車子靠近並正要超越你時,你會情不自禁地加快車速;你如果是位老教師,雖然你有時候身體不大舒服,可是一上講台,精神就來了;一個人在進行慢跑鍛煉或網球和高爾夫球的單人練習時,如果旁邊的長椅上有人目不轉睛地盯著他看,他就一定會頑強地堅持到底......

社會促進效應的形成是因為,單獨一個人時,無所謂輸贏、好壞,怎樣都可以,人沒有比較,又沒有即刻目標,便很容易產生惰性。而此時出現了第二個、第三個人,你就不可能做的安穩了,如果他碰巧又和你做著同樣的事情,你更是或多或少感受到他在與你競爭,你就會爭取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這其中還暗含著一種評價作用,你會情不自禁地想:"他們也可能正在評論我幹的怎麼樣呢,我一定要好好幹,讓他們瞧瞧。"在任何社會環境中,人們都害怕被拋棄,總想要別人喜歡和接受自己。很明顯,當你與別人在一起時,這些動機更為強烈。當別人在身邊時,你總認為別人可能正在觀察自己。也許,你根本就不認識身邊的人,但你仍可能認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對你進行著評價,結果就不安起來,也就更加把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