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社會促進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有時有旁人在場,反而會引起相反的"社會促退"效應。比如,當教室裏有適當的人和我們一起自習時,我們的學習效率往往可以提高。但如果教室裏亂哄哄的,我們的心裏會很煩,這時便很難保持高效率的學習。還比如,在學校裏,老師讓幾個同學到黑板前,當著全班同學的麵在黑板上演算幾何題。如果題目是剛講過的,比較簡單,學生往往能很快做出,比下麵的同學完成的快;但題目如果很難的,站在台上的學生由於緊張發懵,其演算速度與結果往往不如下麵的同學。或者,當一個員工麵臨難題正苦於無計可施時,如果上司死盯著他不放,他就會感到很大的壓力而無法專心工作。
這些都是因為,做複雜的、生疏的工作時,人們的反應正確率較低,而他人在場時,因為害怕其他人評價,就會緊張和焦慮,使工作效率降低。
了解了社會促進和社會促退的原理,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提高做事的效率。當我們的某種活動能夠進行得比較熟練時,就可以大膽在人前顯示一番,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提高活動的效率和水平,同時培養起我們的信心。但是如果覺得還不熟練,那就且慢"獻醜",還是獨自埋頭學習、苦練為好。比如你在攻讀一本內容高深難懂的書籍,或者要創作一部書稿,為了避免起幹擾作用的"觀眾效應",就要暫時性地"疏遠交往","耐得寂寞",這樣 "閉關修煉",效率才更高。
管理者在工作中,也可以根據這個原理,合理地安排員工的工作。像打印上司交待的文稿、裝訂材料、核對賬目這樣的工作,員工如果做的相當熟練了,管理者可以將他們的辦公桌和工作台放置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讓許多人在一起工作,這樣就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需要完成的是一件技術難度很高的工作,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當事人集中精力思考,就不應該讓他感覺到有人在注視他,這樣才能提高他的效率。對於一項簡單的工作,從一開始就存在社會性促進。而對於一項稍微複雜一點的課題,在大家尚未習慣時,可以讓他們在封閉的環境中單獨練習,在他們熟悉和勝任後,再讓他們在公開的環境下工作,以發揮社會促進作用。
心理妙計
做比較複雜的工作時,最好找個人少的地方做,這樣有利於更大程度地集中精力;而做比較簡單的工作時,身邊有其他人,會促使我們更快地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