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使你影響力爆棚的秘訣 第55章 從眾效應:多數人不一定是對的
什麼是從眾效應
許多人都有與多數人采取相同行動的願望,這叫做"從眾效應"。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由於從眾效應,在一個團體內,即使某個人具有正確的觀點,也往往會被絕大多數人的不正確的觀點誤導,乃至於放棄正確觀點,認同錯誤觀點。
有這樣一個試驗。事先安排了6個大學生,讓他們一致把兩條不等長的線段A、X硬說成是等長的,去影響1個真正的被試者,這個被試者也是個大學生。結果表明,在6個人都說出錯誤答案即A與X等長時,被試者也放棄了這個正確的答案,而說出了錯誤答案B與X等長。
人際交往中的從眾效應
有一個漫畫,畫的是一個人微張著嘴,仰著頭,似乎在看天。有另一個人看到了,覺得很奇怪,以為天上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就也像他那樣,朝天上看。這時被第三個人看到了,他想,這兩個人都在看天,一定是天上有什麼特別的東西,於是他也朝天上看。這個情景又被第四個人看到了......
到後來有一群人都像第一個人那樣,齊刷刷朝天上看。還沒等他們發現到底天上有什麼東西,隻見第一個人腦袋抖了幾下,"哇"地一聲,打了個大噴嚏,身旁那一群人才傻了眼......
這個幽默的漫畫揭示的正是人們的"從眾心理"。這種看似幼稚可笑的從眾行為,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
比如,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周圍的人都穿著黑色樸素的製服時,自己一個人穿著花衣服,你會感到十分別扭,局促不安;或者當你的論點被所有的人反駁時,雖然你曾經做了大量調查研究,但也不免心慌意亂。不論是外表的舉動還是內在的思想,與周圍人一致,你才會感到比較安定踏實。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曾說:"我們從屬於多數人的意誌,當群眾站起來時,我們亦自然站起;當群眾鼓掌時,我們也隨之鼓掌;群眾提出反對時,我們也不提出異議。"
由於這種心理,人們在選擇時裝、家用電器或購置大件生活用品時,通常並不考慮自己的真正需要、喜好和興趣,而是為了趕時髦,為了在家庭建設方麵不落伍。有人看見別人家買鋼琴,也給自己的孩子買了一個,他家孩子根本不是學鋼琴的料,天生缺少音樂細胞,而家長恨鐵不成鋼,硬逼孩子學琴,徒增許多煩惱。
產生從眾行為的原因十分複雜,既有情境的因素也有個人人格的特征。而從眾行為的具體表現也很不同。有的人是產生了符合社會或團體要求的行為與觀念,不僅在行動上表現出來,在信念上也改變了原來的觀點,放棄了原有的意見;有的人是由於對自己的判斷缺乏自信,自己沒有十分的把握,才跟從大眾,以求安心;另一些人,他們雖然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誤,但由於不願意標新立異,或擔心被大家議論,因此隻在表麵采取從眾行為,內心則保留自己的判斷,因此,當團體壓力被解除時,或者是私下一個人時,就會暴露出自己真正的意見。
從眾行為既有其積極意義,也有其消極意義,這要看從眾的是什麼行為和觀念。
就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從眾是個人適應生存的必要方式。從眾可以幫助一個人很快地適應一個陌生的環境,使人迅速地融於一個新的團體中。比如當你第一次來到某個陌生的火車站,不知道通道在何處,你可以看別人往哪兒走。生平頭一次參加高級宴會,服務員上茶後你不知該喝與否,給你餐巾後你不知放在什麼地方,又不好冒昧相問,此時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別人如何做。如果別人喝,你也就可以跟著喝;別人把餐巾放在哪兒,你也就隨著放在哪兒。就是說,當我們麵臨某個選擇,並且對環境缺少了解時,往往會觀察別人的言行,並根據多數人的活動進行選擇。
另外,由於從眾效應,一個人的觀念和行為保持與群體和社會的主導傾向一致時,他才能贏得周圍人的接受,避免遭到排擠和受到懲罰,他在心理上才可能是安全的。因此,個體的行為與群體和社會規範常常力求和諧統一,而這種和諧統一也有利於保持個人的心理健康。
但是,對於一些錯誤的觀念和行為,如果不加理智地分析就加入其中,則可能貽害無窮。有這樣一句話:"真理常在少數人手裏"。這種情況,就是不適合"從眾"的時候。
古時候有個"曾參殺人"的故事,說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參一直是個品行端正的人,可是有一次,有一個和他同名的人殺了人,被抓住了。在以訛傳訛下,有人搞錯了,以為是他殺了人,就告訴了他的母親。他母親根據對自己兒子的了解當然不信。可是接下來又有兩個人跑來告訴她,她就開始懷疑了,因為怕被株連,趕緊連夜跳牆逃跑。可見,有時候眾人的錯誤判斷會影響到個體正確的判斷,這是我們不得不提防的。
心理妙計
眾人的意見有時候是對的,有時候是錯的。我們不要因為是眾人的意見就盲目相信,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