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霍桑效應:滿足他人受尊重的需要(1 / 2)

第6章 霍桑效應:滿足他人受尊重的需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軍上校狄龍對他指揮的第80步兵團士兵懸賞:誰第一個冒著彈雨把一個柴捆放到敵軍的城牆下,並點燃它,將得到1000法朗。

然而,沒有一個士兵行動。狄龍上校大為惱火,開始指責士兵的怯懦。有一個軍士長大聲地說:“長官,要是您不提出懸賞,您的士兵就全體行動了!”

狄龍呆住了,片刻,他若有所悟,便大聲發布命令,果然,士兵們全部前進了,最後整個步兵團1194人中隻有90人生還。

這個小故事令人感慨。

金錢無疑是值得重視的,但如果以為唯有金錢才能驅動士兵們勇敢前進,是對士兵們人格尊嚴的侮辱。對於一個士兵來講,還有什麼比軍人的尊嚴更值得珍視?因此,在1000法郎麵前,士兵們可以無動於衷,畢竟生命比金錢重要;而為了維護軍人的尊嚴,士兵們卻可以一往無前,視死如歸。

有時,我們確實常常忽略了,一個人,他的最高層次的需要,不是吃山珍海味、披金戴銀,不是住豪華別墅、乘香車寶馬,而是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對一個人最大的尊重,就是對他人格的看重和自我價值的肯定。

每一個人都有受到其他人尊重的需要。比如,一次評職稱過後,一位未評上高級職稱的同誌說:“這次我雖然未被評上,但我相信我並不比評上的人差。跟我一起畢業的,有的當了處長、局長,有的當了教授,但我覺得我並不比他們差,隻是我的機遇不如他們罷了。”《簡·愛》中的男主人公羅徹斯特財大氣粗,對地位低下而又其貌不揚的簡·愛說;“我有權蔑視你!”簡·愛後來卻對他說:“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自尊嗎?我們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象你和我最終格通過墳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麵前。”

自信、自重、自愛、自尊等都屬於人的內部尊重的需要,通常稱之為自尊心。人與人在財富、地位、學識、能力、膚色、性別等許多方麵有所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維護自尊是人類心中最強烈的願望。

心理學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求時,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的、安全的、社會的、尊重的和自我的實現的五個層次。馬斯洛說:“尊重需要的滿足,能夠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會到生活在世界上的用處和價值。”但尊重的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會使人產生自卑、軟弱、無能感,會使人失去生活的基本信心。

人的許多好的品質,比如嚴於律己、自強不息、奮鬥精神、自我修養、人格尊嚴等等,都是與人的自尊需要分不開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自尊心,就會做出為人所不齒的事情來。

人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地位、身份。社會上人們追求流行,講究時髦,用高檔商品,買名牌服裝,都是一種求得別人尊重的需要。某大款花幾千元買一張帕瓦羅蒂的演唱會的票,入場後就睡大覺,別人問他為什麼花冤枉錢,他說:“聽不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買。”

美國心理學家的一個實驗,證明了尊重對人心理產生的影響。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從一個大車間中,選出六名女工作為被試者,做了一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