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態度的神奇力量:心之所願,無事不成
市場上有多種牌子的電視機、錄音機、洗衣機,有人專選這種牌子,有的偏好別的牌子。談到生育問題,有人認為生男孩好,有人認為生女孩好。對一部電影或小說,也會眾說紛壇,莫衷一是。人們對各種各樣的事常常作出讚同或反對的判斷,這些都涉及到態度問題,是態度的表現。
心理學上,態度是人們對某一對象的評價和準備行動的心理傾向,它含有認知、情感及意向三種成份。認知成份是對態度對象所持有的觀點、知識,含有評價的意思,如“長跑有助於身體健康”一語,就既反映了對這種活動的認識,又含有肯定的評價。情感成份是對事物的情感體驗,包括喜歡——討厭,尊敬——輕視,同情——排斥等積極或消極的情感。意向成份指個人對態度對象的行為準備。
舉個例子,某人憑商品知識和別人的介紹,認為捷達牌轎車確實不錯(認知成份),很喜歡這種車,渴望能買到一輛(情感成份),還積極的存錢(意向成份)。三者統一起來,就構成了一個人的態度。
人之所以要持有某些態度,是因為態度具有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功能。
人的態度是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而在形成後態度又會反過來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環境。人們生活在社會之中,適當的態度會使其從重要的人,比如父母、老師、領導和朋友那裏獲得認同、讚同、獎賞。對不同的人應該持有不同的態度,例如對待師長應該恭敬有禮,對待朋友熱心隨和,對待晚輩關心照顧……這些都有助於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比如有句俗語:“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其實這就是態度的一種自我防禦。態度作為一種自衛機製,能讓人在受到貶抑時保護自己。比如,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在看到富商們揮金如土,在生活中擁有許多物質享受時,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常常會顯示出自命清高和鄙視“為富不仁”者的態度,以保持心理平衡。
客觀現實的對象和現象是多種多樣的,人對客觀現實的態度的性格特征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公而忘私,忠心耿耿,禮貌特人,富有同情心的;也有假公濟私,三心二意,粗暴虛偽,冷酷無情的;有自尊、自愛嚴於律己的,也有自卑放任的;有勤奮認真、細致節儉,也有懶惰馬虎、墨守成規的。
人們的行為體現著他們的人生態度,而他們的態度也支配和左右著他們的行為。
俄國著名作家果戈裏,以勤奮寫作著稱,他每天都堅持寫作,有時竟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他曾說過:“一個作家,應像畫家一樣,經常帶者鉛筆和紙張。一個畫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畫成一幅畫稿,那很不好。一個作家如國虛度了一天,沒有寫一個思想,一個特點,也很不好。”他還說:“必須每天寫作,如果一天沒有寫,怎麼樣呢?”他自己回答:“沒關係,拿起筆來,寫‘今天不知為什麼我沒寫’這句話,一遍一遍地寫,等你寫得厭煩了,你就要寫作了。”
有一次,果戈裏請一位朋友到飯館用餐,一份菜單引起了他的興趣,他當即拿起筆來,在筆記本上抄寫。飯菜上齊了,他還在埋頭抄寫,朋友見他如此冷淡,心裏不是滋味,很不耐煩地對他說:“你是請我來吃飯,還是請我來陪你抄菜單的?”說著,氣呼呼地離開了飯館。
專心抄寫菜單的果戈裏早把請朋友吃飯這事忘腦後了,連朋友說氣話,離開飯館他都不知道,嘴裏還不停地稱讚這份菜單寫得太好了,太有用了。後來,這份菜單果然用在了果戈裏的一篇小說中。
果戈裏之所以請客卻氣走了客人,是因為他對待工作的態度是認真的、勤奮的,甚至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或者說,他認為積累寫作素材比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禮貌重要,才在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對朋友的禮貌。當然也正因為這種態度選擇,他才成為了不朽的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