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態度的神奇力量:心之所願,無事不成(2 / 2)

態度對個人的行為有著重要影響。一個人對人生持積極態度,他必然熱愛生活,必然能以隻爭朝夕的精神對待工作和學習;如一個人對生活持消極態度,他就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對工作得過且過,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態度往往決定著我們對外界影響的判斷和選擇。國外有人曾做過實驗,把普林斯頓大學和達得毛斯大學兩校的足球賽錄像,分別播放給兩校學生看。結果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發現,達得毛斯球隊犯規次數比裁判指出的多兩倍。可笑的是,達得毛斯大學的學生則更多地指出,普林斯頓球隊有許多次犯規而沒有受罰。這兩種不同的判斷,是因為兩校學生維護各自學校榮譽的立場和期望本校球隊獲勝的態度造成的。

態度還影響人們的感受能力。

在一次耐痛忍受力測定中,測定的儀器是改裝的血壓計,即在血壓計的氣袋上端安置一個尖硬的橡皮尖頭,然後把空氣帶綁在被試手腕上,隻要增加氣壓,橡皮尖頭便會刺入被試的手腕,並且氣壓越大越痛。實驗對象為兩組大學生,每組中有一半是基督教徒,一半是猶太教徒。

第一次測定後,試驗者告訴受測者,為了提高準確性,休息片刻後再做第二次。休息期間,主試逐個與第一組的人交談,假裝無意似地對基督教徒說;據研究報告,基督教徒對痛苦的耐受力不如猶太教徒;對猶太教徒則反過來說猶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對第二組的人則什麼也沒講。

待再做實驗對,第一組被試的耐痛力普遍顯著提高,第二組則和第一次所測的基本一樣。這是因為一個人對自己所屬的群體有認同感、榮辱感和忠誠,就會表現出巨大的能量和驚人的耐力。曆史上許多愛國者身上驚人的耐力和犧牲精神,就是和他們崇高的信念和對祖國人民的忠誠態度分不開的。

態度還影響人的記憶。當學習材料與個體態度一致時,能提高記憶效率。

種族歧視在美國十分嚴重,心理學家們便以美國南部兩組白人大學生為對象作了一次試驗。第一組大學生反對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分校的種族歧視政策,第二組大學生則支持黑白分校。緊接著,讓全體被試分別朗讀十篇以反對黑白分校為旨的文章,然後要求被試把讀過的文章盡量複寫出來。結果是第一組學生,即學習材料與自己的態度一致者,成績明顯優於第二組。

進一步說,態度會影響到學習的效果好壞。一般的,對學習的意義了解的比較清楚,對學習懷有興趣的人,會對學習采取認真、積極的態度,也能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同樣道理,人們如果喜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了解自己的工作意義,就會認真努力地工作,也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據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得到一份工作,85%取決於他的態度,而隻有15%取決於他的智力和業務知識。

有一位女孩從化工大專畢業後,被一家橡膠公司聘用,試用期為6個月。4個月後公司要裁掉一人,因為她的資曆較淺,被選中了,再有3天,她就要走人。本來,女孩可以和公司把工資結清就走,但她認為,她還是公司的職員,就有義務把工作做好。最後那天,同事們讓她下午不必來了,活由她們包了。但女孩沒有同意,仍然和平時一樣認真地工作。她把工作台洗刷得一塵不染,把用過的燒杯和試管擺放得整整齊齊。

第二天,勞資部負責人告訴她,她被留下來了。就是因為她突出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態度。

米盧·蒂諾維奇在調教國足時,也一再強調“態度問題”。正是因為重視了“態度問題”,才使國足在2001年十強賽中一飛衝天,踢進了日韓世界杯,而米盧也成了2001年世界十佳教練。可以說,態度決定一切。有認真的態度和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作風,做任何事都會有更大的成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