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精神勝利法:如何獲得心理平衡(1 / 2)

第9章 精神勝利法:如何獲得心理平衡

一般說來,每種現象或事件的發生,都可用許多理由與方法進行解釋。比如下麵這個故事。

一個吝嗇的主人帶了仆人外出,途經一個小店,兩人進去各吃了一碗麵。仆人心想,應該由主人付錢,就沒有結賬,作主人的礙於麵子,雖然結了賬,心理卻很不願意。出來時天色已黑,仆人點上燈籠,跟在主人身後。主人因為剛才的事還在生氣,便借題發揮,對仆人說:“你打著燈籠,卻走在我後麵,我怎麼看得見路?”仆人趕緊跑到主人前麵。沒想到主人又大吼一聲:“你居然走到了我的前頭,讓我變成你的跟班了!”仆人隻好退一步與主人同行,心想這下可以了吧?誰知主人說:“好哇,你與我並肩而行,難道我們是平起平坐嗎?”仆人問:“老爺,我前也不是,後也不是,平行也不是,那我該走哪裏呢?”老爺兩眼一翻說:“把剛才那頓飯錢還給我,你愛走哪裏就走哪裏。”

主人對仆人不該走前麵、後麵、並列,都有他的理由。這個笑話暗含了一個道理,就是對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而各種看法雖然不同,卻都都言之在理。重要的不在於說出來的“理由”,而在於說話者本來的動機。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合理化,就是指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的價值標準或未達到所追求的目標時,為了減少或避免挫折而產生的焦慮,保持自尊,而對自己的不合理行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使自己能接受它。這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一種心理防衛方法。

合理化的一種常見表現是,在追求某一種東西而得不到時,為了衝淡內心的不安,為自己找到這樣一個理由:認為不值得追求,而不是自己條件不夠或不太賣力。也就是借著貶低對方,來安慰自己。

我們都知道《伊索寓言》中“酸葡萄”的故事:狐狸想吃葡萄,但由於葡萄長得太高無法吃到,就說葡萄是酸的,沒有什麼好吃。因此,心理學上把個體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常將目標貶低說“不值得”追求而聊以自慰的現象稱為“酸葡萄”機製或“酸葡萄”效應。

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隻有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這種強調凡是自己認定的較低的目標或自己有的東西都是好的,借此減輕內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現象,被稱為“甜檸檬”機製。

有一個實驗證明了這種甜檸檬機製的存在。心理學家招募了一批大學生來做枯燥乏味的工作,就是把一大把湯匙裝進一個盤子,再一把把地拿出來,然後再放進去,來來回回半個小時。工作完成後,實驗者給予他們1美元或20美元獎勵不等,同時要求他們告訴下一個來做實驗的人這個工作是否有趣。結果發現,得到1美元獎勵的比得到20美元的有更多人評價工作有趣。

“酸葡萄”與“甜檸檬”機製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見。前者如有的大學生參加某一競聘或招錄活動,初選即被淘汰,於是對人說“我本來就對這個崗位不感興趣,隻是別人叫我一起去湊湊熱鬧而已”。又如有人因為自身封閉性較強,不擅於與人交往導致人際關係圈狹小,卻常說:“張三品質太差,不值得結交。李四人緣不好,交往多了會影響自己發展。”

後者如:你買了一套衣服,回來覺得價錢太貴,顏色也不如意,但你和別人說起時,你還是會強調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即使價格貴點也值得。有的學生沒有選上班幹部,就說“無官一身輕,可以省去我很多精力,這樣有更多時間學習”。再如打碎了自己心愛的器皿說“碎碎平安”,被人偷了錢財說“破財免災”,孩子天資稍差,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說“憨人有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