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感恩圖報的意識,之所以能夠促成社會進步,關鍵在於這種意識的未來性。麵向未來的價值取向,它在人類社會中是被廣為接受而又堅不可摧的,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為它意味著人們在與別人分享某些東西(比如說食物、能源、關懷)的時候,可以確信這一切都不會被遺忘。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將財物等資源分給他人時,其實並沒有真正地將這些東西失去。這使得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資源為開端的交易變的容易起來,錯綜複雜而又井然有序的援助、送禮、防禦和貿易體係也成為可能。當然,這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互惠原理對人類文明的積極意義是如此顯著,那麼它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變成一種深深植根於我們心目中的價值觀,也就不奇怪了。
1985年,埃塞俄比亞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它的經濟崩潰了,連年的旱災和內戰將食物供應破壞殆盡,人民由於疾病和饑餓在成百上千地死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5000美元的捐款從墨西哥送到這個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國家,恐怕誰也不會感到奇怪。但事實是:埃塞俄比亞紅十字會的官員決定捐這筆錢給墨西哥,受惠的是當年墨西哥城地震中的受害者。
埃塞俄比亞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還是決定捐錢給墨西哥,是因為在1935年,當埃塞俄比亞正受到意大利的侵略時,墨西哥曾經給埃塞俄比亞提供過援助。於是,互惠的需要戰勝了文化的差異、遙遠的距離、極度的貧困和自身的利益。可見它的力量。
篤信並且服從互惠原理成了我們生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為準則。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遵守這個原理合乎社會給我們訂立的行為規範,而違背了它卻會遇到無情的唾棄和嘲弄,甚至會被戴上像乞討賴賬、忘恩負義之類的大帽子。因為對那些隻知索取不知償還的人有一種普遍的厭惡感,我們往往都會極力避免與他們為伍。
互惠原理的威力還在於,即使是一個陌生人、或者是一個不討人喜歡或不受歡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們一點小小的恩惠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會大大提高我們答應這個要求的可能性。
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一種士兵專門深入敵後去抓俘虜來審訊的特種兵。當時打的是塹壕戰,大隊人馬要穿過兩軍對壘前沿的無人區是十分困難的,但一個士兵悄悄爬過去溜進敵人的戰壕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了。
一個德軍兵熟練地穿過兩軍之間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現在敵軍戰壕中一個落單土兵的麵前。這個毫無警戒的敵兵正在吃東西,一下子就被繳了械,手中隻剩下一塊麵包。這時,這個嚇破膽的士兵做了一件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分了一些麵包給麵前的德國兵。結果這個德國人被深深地感動了。雖然他知道上司會大發雷霆,但還是轉身離開戰壕,兩手空空地回到了自己的營地。因為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把這個施恩於自己的人當俘虜抓回去。
一塊麵包,竟救了自己一命。雖然付出與得到極不相稱,但正是德國兵感到受到的小小的人情沒有辦法還,才放棄了抓捕對方的行動。
即使是一個不請自來的好處,一旦被接受,也會製造出一種負債感。這讓我們想起,在超市裏免費品嚐的商品,一旦我們品嚐了,就感到了一種不好意思不買的心理,這就是互惠原理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