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美”與“好”的關係:為什麼好的容貌能給人好印象
在古代希臘的傳說和詩歌中,寫到雅典執政官審判藝妓弗麗娜罪行的場麵,有這樣一段描述。
當弗麗娜被長衣蒙著帶進大廳時,激憤的人群大嚷大叫:“處死她!處死她!”嚴厲的法官已決定判她死刑。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弗麗娜的辯護人基彼裏德從她身上取下了紫紅色的長衣。法官和激憤的人群驀地驚呆了,在他們的眼前,是一位美妙絕倫的藝妓。於是:
神聖的形體發射出靜謐清麗的光彩,
人群,一刹那前還在怒吼:
“將這高傲的藝技處死!”
倏忽間,全都啞口無言,
沉醉於阿佛羅狄式的廟宇。
弗麗娜的美貌,竟產生如此大的力量,它不但改變人的思維,使鐵石心腸軟化,而且還使人們超越了傳統的準則,作出出乎意料的決定。
再看一個相反的例子。《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才能傑出的龐統去拜遏孫權,意欲效力於東吳。但孫權一看到龐統相貌醜陋,心中先既有了三分不喜,又見他傲慢不羈,更覺不快。最後,這位廣納人才的孫仲謀竟把與諸葛亮比肩齊名的曠世奇才龐統拒之門外,即使魯肅苦言相勸也無濟於事。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美麗比一封介紹信更具有推薦力”。在今天的社會上,美麗的確是一張特別的通行證,使人在社會交往中通行無阻。
外貌美很容易產生好的印象,而外貌對於第一印象的建立尤其重要。大多數人在念念有詞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的同時,還是經常被外貌所“俘虜”,難以抵抗外貌的微妙作用。因此,現代生活的一些妙齡女郎,在不滿意自己天生的外貌後,紛擁而至“後天的加工場”進行整容。生活中如此,現代的社會心理學家在實驗室裏也證明了外貌的“力量”。
狄思、沃爾斯特等人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外表看來吸引人與不吸引人的小孩相片,呈現給一些女大學生,告訴她們相片中的小孩把一隻小貓的尾巴弄斷了,然後讓她們描述她們對相片中小孩的印象。
結果對長得不漂亮的小孩,她們傾向於認為小孩是適應不良、心理上有異常;對長得漂亮的小孩她們覺得該小孩僅僅是開了個玩笑麵已。這種截然相反的判斷正反映出她們有一種“美即是好”的心理傾向。
蘭德和賽格爾也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一些被試閱讀附有作者照片的一些文章。作者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文章有的水平高,有的水乎低。所有的照片的漂亮程度不是與文章質量的高低一一對應的。結果發現,這些被試不是按“質”評分,而是按“貌”評分,他們對漂亮作者的文章評價高,對不漂亮作者的文章評價低。
那麼,從心理學上來講,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一個人要依據他(她)的外表呢?這是因為:①我們對漂亮的人看著就舒服,就使人沉緬於美的滿足之中。②我們有個老框框,總是認為漂亮的人還有其他方麵的好的屬性。③我們從各方麵學到,漂亮的人才值得愛。不論電影或電視中,被愛的人總是漂亮的人,因此,容貌就起了愛的反應線索的作用。④同漂亮的人在一起,我們會有一種沾光心理,在別人麵前就顯得榮耀和光彩。有時候隻因有一個漂亮的異性在身邊,一個人就受到別人的積極的評價。
確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喜歡美的東西這是一種自然的頓向。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將美的需求置於一個很高的位置上,認為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需要。也許因此,人們才毫不掩飾地表現出愛美的心願。一個不諳人事的小孩,當他被人誇獎長得漂亮時,也會露出甜美的天真的微笑;一個連衣服還不會自己穿的小姑娘,她也會向媽媽嚷嚷要穿漂亮的小花裙,要紮漂亮的蝴蝶結。
研究者觀察電影院、灑吧利社交場合的一對對情侶,發現情侶通常情況在相貌上是般配的。漂亮的男人和女人常常成雙成對,相貌平平的男女也會組成一雙。而且,兩個人在相貌上越匹配,其關係也似乎越密切。一次用觀察法所做的研究發現,60%相配的情侶有過親密觸摸,不相配的情侶中隻有22%的人進行過親密的觸摸。匹配的—對也更可能長期地呆在一起。在許多國家,研究者發現匹配的情侶更容易結婚並使婚姻保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