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個人空間理論: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1 / 2)

第20章 個人空間理論: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

下班後,你感到特別疲倦。在公交車站等車時,你特別盼望上車後能有個位子坐一坐。車來了,幸運的你一上車就看到有空位子,隻是都在公交車的最後一排,而且,在第一和第五個位子上已經有兩個陌生人坐好了。那麼,通常情況下,你會選擇坐在哪個位子上呢,是的,你會選擇坐在第三個位子上。你的選擇有沒有普遍性呢?如果有,又是什麼原因使你作出這樣的選擇呢?

會場中有10個依次排列的座位,在6號和10號位子上已經分別坐上了兩個人。這時,你走進了會場,你與這兩個人互不相識,你最有可能選擇第幾個位子坐下呢?心理學工作者通過實驗發現,在這種情況下,走進會場的第三個陌生人一般會選擇8號位子,而走進會場的第四個陌生人一般選擇3號或4號位。在這裏,這些參加實驗的被試都是彼此不相識的,為什麼所有參加實驗的人都會做出幾乎相同的選擇呢?

心理學家發現,陌生人之間在自由選擇位子時一般遵循這樣的法則:既不會緊緊地挨著一個陌生人坐下,而任由其他許多空位子空著;但同時,也不會坐的離那個陌生人太遠。如果你真的緊緊地挨著陌生人坐下,人家就會變的十分不安,有可能把身子移向另一邊,甚至很有可能索性換一個位子坐:而你也極有可能會覺的很不自在。反過來,如果你選擇了離那個陌生人很遠的位子坐下來,你又有可能會無聲地傷害了人家,給人以自己有地方不對勁,遭到了嫌棄的感覺。所以,我們通常選擇既能給人留有一定空間,又不會對人家造成無聲傷害的位子。這就是“尊重個人空間的適當疏遠的原則”。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假設你正在圖書館裏看書,周圍沒有什麼人,這時突然有一個陌生人坐在了緊靠你身邊的位子,你會覺的這個人有點奇怪。明明有那麼多的空位子,幹嗎非要坐在我的身邊呢?你一下子覺得別扭起來,不能再像剛才那樣專心地看書了,甚至你的防禦係統也不由自主地啟動了,幹脆你就換了一個座位。

每個人習慣的生活空間,如座位、床位、辦公桌……不喜歡別人侵占,即使朋友去坐(占),潛意識裏也感覺別扭。在公共汽車上,人們也都喜歡一個人獨占兩個人的座位;看電影,看戲時人們不得已地坐在互相緊挨著的座位上,若空座位很多,人們寧肯到較偏的座位上就坐,而不願坐到中間與別人緊挨一起。

美國西北大學霍爾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人們交往的“人際空間”結論。霍爾指出1英尺半(45.72厘米)的接觸,是角力、調情或親昵的交談。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互相傳遞的信息,就不僅僅是靠語言,而且靠接觸、微笑、身體的熱度,每人都能感受到對方呼吸曲快慢,皮膚肌理及顏色的變化。

1英尺半到2英尺(60.96厘米)是私人的空間距離。它相當於生活在非接觸性文化中的個人企圖維護的私人空間的大小。妻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呆在丈夫的私人空間內,若其他女人試圖這樣做,她就會大發雷霆。

遠而言之,私人空間距離可延長到2英尺到4英尺(121.92厘米),基本上與人臂等長。這個距離討論個人問題是合適的。

4英尺到7英尺(213.36厘米),是社會的距離。在辦公室裏,一起工作的人們總是保持這種距離進行交談。社會距離可延長到12英尺(365.76厘米),一般正式會談就保持這個距離。有趣的是,重要人物的桌子都被製作得非常之大,足以使別人和他談話時保持上述距離。

12英尺以上是公共距離,它對講演者與聽眾人們之間極為生硬的談話是適用的。

可見,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個人空間。這個個人空間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容侵犯的,但又不是一個無限大的空間。

關於個人空間有著許多有趣的研究。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站的遠近有不同的偏好:南歐人比中歐人和北歐人彼此靠的近,猶太人比法國人、北美人靠的近。心理學家薩勒幽默地說:一位習慣於近距離的阿拉伯人若跟在一個習慣於遠距離的英國人後麵走。他們會像拉風琴一樣,一前一後忽近忽遠地展開“拉鋸戰”。英國人往前趕,力圖擺脫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則往前追,當接近英國人時,英國人一回頭看阿拉伯人臨近了,又趕忙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