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英國人和瑞典人相互間站的較遠;希臘、意大利等南歐人,相互間站的較近;南美洲人、巴基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相互間站的最近。巴基斯坦人說遠距離會使他們感到不舒服,而美國人則說近距離使他們感到別扭。可見各民族的領域感大小各不相同。
我們到上海,總會聽到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人在擁擠的公交車上吵架。這是因為上海人口密度大,人的空間小,領域效應迫使她們要宣泄,於是就易發火。
在生活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女人比男人相互間站的更近些。
在馬路上我們經常看到兩個女性手牽著手走路,不論是兩位女性自己,還是作為旁觀者的我們,都覺得很正常,也很自然。她們甚至可以在等汽車時相擁在一起,抵禦風寒,行人也不覺得奇怪。但如果是這樣的兩個男人在勾肩搭背,就會引起行人的注意和嘲笑,當然他們自己也會不舒服。
除了種族和性別在個人空間使用上有差異之外,還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是由於人們之間的關係。一般情況下,人們越親密,越友好,他們就站的越近;而陌生人有可能站的較遠一些。但如果一個人想和你交朋友,他也會在談話時離你近一些。而如果你討厭他的話,你很有可能會無意識地向後挪一挪。雖然很少有人會注意個人空間問題,但你可以通過站的近還是遠來判斷兩個人的親密關係或彼此是否感興趣。盡管有的時候我們會靠的很近,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喜歡有一定的空間。
同樣,人們在心理上也是有一個距離的,一個人心理上的個人空間也是不容侵犯的。
著名的電影明星、美麗動人的嘉寶曾歎息說:“他們不讓我單獨呆著。”這是名人在私人空間遭到侵犯時所發出的無可奈何的歎息。許多名人都有這種苦惱,眾多的迫星者們使明星們無法過他們想過的生活。
其實,不僅是名人有這種對於私人空間的需求,平常人也會有私人空間被侵犯時所產生的苦惱。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物,這是什麼意思?這意味著人必須過社會生活,必須與他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交往。有時候,人隻有在人群中才感到安全,才有一種歸屬感。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麵。
在另一方麵,即使是在與人交往時。即使是在集體生活之中,人們仍然希望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片天,藏著一些秘密,有些是雞毛蒜皮,但有些也許真的不可告人。除了一兩個朋友外,我們常常不希望太多的人了解自己的隱私,就是最要好的朋友,我們也會注意不要把一個赤裸裸的”我“給對方。
留有心理上的個人空間,同樣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當別人把自己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時,我們如果是個十分有人格魅力的人,那麼也許那個人會十分崇拜我們,但是大多數人都隻是個普通的人,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如人意的地方,那我們就很容易讓人覺得失望,甚至由於他人把我們看的太清楚。發現了我們太多的缺點而不喜歡甚至厭惡起我們。
換句話說,別人太了解我們時,也許正是我們失去魅力的時候。因為我們潛意識裏都渴望被別人喜歡,而又知道自己不是完美的,有缺點,有不足,所以我們通常的情況下不希望被別人過分了解。通常男人比女人的自尊心、虛榮心要強的多,所以我們看到常常是女人更愛說知心話。
長期來,許多人總以為朋友關係,越是能達到雙方都各自願“把對方的一切都吸收到自己的生命中去”的地步,就越是親密、正確。殊不知,在走向這一“親密關係”的路途上,是有許多險情的。現實生活中,有不少朋友之間原先的關係是簡直到了親密得不能再親密的地步,誰知陡然翻臉後,竟變成了比仇人還仇人的狀態。
當然,對個人空間的需要沒有絕對的意義,需要的個人空間大小和我們對侵犯的反應取決於特殊的環境。在馬路上,即使行人很多,空間很小,你仍不會在乎別人是否離你太近,覺得這是合情合理的事。相反如果在一個盛大的宴會上,別人都給你留有很大的空間像是在躲著你,你卻會覺得不安,你希望與人能夠親密地交談,友好地接觸。這樣看來,人們確實需要個人空間,但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對這個空間那麼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