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從眾心理:人為什麼會放棄自己正確的觀點
有一個漫畫,畫的是一個人微張著嘴,仰著頭,似乎在看天。有一個人看到了,覺得很奇怪,以為天上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就也像他那樣,朝天上看。這時被第三個人看到了,他想,這兩個人都在看天,一定是天上有什麼特別的東西,於是他也朝天上看。又被第四個人看到了……這樣,到後來有一群人都像第一個人那樣,齊刷刷朝天上看。還沒等他們發現到底天上有什麼東西,隻見第一個人腦袋抖了幾下,“哇”的一聲,打了個超級大噴嚏,身旁那一群人才傻了眼……
許多人看到別人在幹一件事情,就覺得一定是有某種道理,於是自己也要去做這件事情。這個漫畫揭示了人們的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特征,就是每個人都有想與多數人采取相同行動的心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從眾心理”。
從眾行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比如,生活中隨大流,人雲亦雲,隨聲附和;順應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所謂“入鄉隨俗”;開會時要表決舉手,看到別人都舉,自己明明不想舉,也不得不跟著舉;在吃喝、穿戴、娛樂上趕時髦,追新潮等等。
前幾年有一個時期出現集中搶購商品的現象,在大街上盲目加入排長隊行列,就是“大家都這麼做,肯定不會錯”的心理作怪。又如中國在醫療保健方麵流行的甩手熱、氣功熱、迪斯科熱、保健品熱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群體信息壓力在起作用。
其實在許多情境中,我們之所以遵從別人,是因為別人的行為是我們正確行動的惟一指導。簡言之,我們經常依賴於他人作為決定現實的一種方法。
舉個例子,假設在一所你很不熟悉的教學樓裏,你想去洗手間,而在“洗手間”牌子下麵有兩個門,但不知哪個好事者把兩個門上的指示牌都摘掉了,所以你無從得知哪邊是男廁,哪邊是女廁。這時候你因為怕走錯廁所,讓他人和自己都尷尬,你很不自在地、沮喪地站在那裏,來回踱步。正在這時,從左邊的門裏走出來一位體麵的紳士,這下你可鬆了口氣,可以大膽前進了,因為你很有把握地確定左邊那間是男廁,右邊那間是女廁。
這都是因為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個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從別人那裏的到的,離開了眾人提供的信息,個人幾乎難以活動。而人們往往認為,眾人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麵可靠。
但是許多人忽視了,即使是眾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有句話說:“真理常在少數人手裏”,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古時候有個故事,叫“曾參殺人”。說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參一直是個品行端正的人。可是有一次,有一個和他同名的人殺了人,被抓住了。在以訛傳訛下,有人搞錯了,以為是他殺了人,就告訴了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根據對自己兒子的了解,當然不相信。可是接下來又有兩個人跑來告訴她,就使她開始相信了,於是怕被株連,趕緊跳牆逃跑。這個故事說明,人們是有從眾心理的。一個人說不信,許多人說就不由得相信了。
從眾心理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總是有害怕偏離群體的心理。
群體信息能夠給我們很多生活上的指導,如我們在家裏可以穿各種奇特的服裝,但當我們考慮是否穿這件衣服去上班時,想到同事們怪異和否定的目光,我們就會放棄這個打算。一個小孩在六七歲時,跟其他小朋友在院子裏玩打仗的遊戲,嘴裏還說著大人們常說的侮辱性的話。但當他七八歲時又和另一群斯文的孩子在一起時,慢慢地他會改掉不良的習慣。
現在年輕人最流行穿T恤衫、牛仔褲,但是有的胖女並不適合這樣的裝扮,當有人問她為什麼這麼穿,她可能要說:“因為大家都這麼穿啊!”
群體信息在很多方麵指導人的行為,從而使 “我行我素”這句成語在現實中很難實行。這是因為,人們總是有害怕偏離群體的心理,人們總是希望群體喜歡他、優待他、接受他,這樣他就可以和群體融為一體,也可以在群體中謀取利益。他害怕如果他與群體意見不一致,群體會討厭他、虐待他或驅逐他。為了避免這些後果,他總是趨於遵從,總是不願意被稱為“不合群的人”。當然,群體對偏離的行為也會有反應,所以才會有對群體偏離的恐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