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在任何群體中都有強大的壓力要求一致性,不遵從的人則冒有很大的風險。當某人不讚同群體其他人的意見時,他人會盡一切努力迫使他遵從。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在一個團體內,即使某個人具有正確的觀點,也往往會被絕大多數人的不正確的觀點誤導,乃至於放棄正確觀點,認同錯誤觀點。
比如有這樣一個試驗,事先安排了6個大學生,讓他們一致把兩條不等長的線段A、X硬說成是等長的,去影響1個真正的被試者,這個被試者也是個大學生,結果表明,在6個人都說出錯誤答案即A與X等長時,被試者也放棄了這個正確的答案,而說出了錯誤答案B與X等長。對不從眾也沒有明確的懲罰,那為什麼試驗中的被試者還要從眾呢?看來似乎有兩個可能:(1)可能在大多數人持一致的判斷麵前,人就容易相信自己的意見是錯誤的; (2)可能他們是“表麵上迎合別人”,內心卻深信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以便使自己能受多數人歡迎,或者是避免因持異議而被人討厭。
簡單地說,被試者有兩個目的:一方麵是想不犯錯誤,力求正確;另一方麵是想通過遵照團體裏其他成員的期望去行事以博得別人的歡心。
從眾心理甚至會影響到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比如小琴的故事:
小琴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她辦公室的同事們都是比她大五六歲的姐妹,並且都成家了。小琴喜歡姐妹們的生活方式,尊重她們的意見,因為她們無論是生活,還是事業都比較成功。她們常常在一起討論婚姻的經驗和實質,結論總是要嫁給一個有錢的男人,愛情不能當飯吃。小琴起初不以為然,她的男友雖然沒什麼錢,但她仍深愛著他。同事們知道小琴和她男朋友並不“般配”,但從未阻攔過她。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琴越來越覺的男友不可愛。終於有一天,她和男友分手了。半年後,她嫁給了公司另一部門的經理。
小琴的變化,是在環境的影響下發生的。首先,她對群體很信任(這個群體人數適中,凝聚力很強)。辦公室裏的同事都對她很好,並且她們都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她們在小琴的生活中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小琴工作幾年後,漸漸形成了與她們相同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整個辦公室的氣氛會對外來者構成壓力。由於群體的規範壓力太大,任何與群體規範相違背的行為都會受到大家的排斥,新同事為了不受冷落,或為了表白自己歸屬於群體的願望,仍會發生從眾行為,漸漸融入群體。對於小琴來說,這個群體都過著“幸福”的生活,那麼她也不能特殊,去嫁給一個“窮光蛋”。她受不了這種壓力,不願與群體偏離。
另外,發生從眾也與個人的自信心有關。如果小琴相信自己的幸福觀、婚姻觀,又對自己和男友的前途充滿希望,那麼她就不容易遵從群體。
不可否認,從眾心理有它的積極作用。有時從眾行為在特定範圍內,可使群體一致,從而協調群體成員的言行。在政治生活中,少數要服從多數,可保證集體行為的一致。強大的社會道德輿論,可使社會上的人們群起效仿先進入物的思想言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經濟生活中,商品經銷者可利用廣告、宣傳、模特,掀起潮流,以吸引消費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組織製定的工作、勞動、行為規範以及群體遵守紀律的行動,可糾正個別人的自由散漫行為,保證組織正常的工作、勞動、生活秩序。
但是從眾心理有時也會給我們誤導,使我們人雲亦雲,失去主見。因為別人說的和做的,也不一定總是對的,就像前麵故事中的“曾參殺人”的以訛傳訛。還有人利用從眾心理來操縱別人。比如有的騙子借從眾心理騙人,他們玩所謂“三張牌”,讓人押寶,猜紅桃A在哪裏,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時,人總有三五個人搶著參與,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們是“托兒”,被從眾效應激化,也參加押寶。當然,結局肯定要輸——因為最初參加的三五人同莊家全是一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