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社會促進與社會促退:旁觀者在場對效率的影響
1897年,心理學家特裏普利特觀察發現,自行車比賽時,多人同時賽要比一個人單獨計時的比賽成績更好。受到這個啟發,他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兒童繞釣魚線,越快越好。結果發現,大家一起繞的兒童比單獨繞的兒童速度更快。後來,更多人也觀察到這一效應的存在,這樣就把他人在場(比賽夥伴或觀看者)引起的個體活動中效率相應提高的現象,稱為社會促進效應。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比如,教室裏隻有一個人自習時,你的學習效率可能並不是很高。盡管此時教室很明亮,很寬敞,也很安靜,但你卻常常會分心,想想這個,做做那個。如果此時,有兩三個同學(可能還是陌生人),來到了你所在的教室,並隨便找了個座位和你一起自習時,你立刻就會聚精會神起來,開始積極地演算起數學題或認真學習起英文單詞了。
再比如:你在一條空曠的馬路邊散步,當另一個人在你身後急匆匆地趕過你時,你會不自覺地加快自己的步伐;你騎車上街買東西,當你發現後麵有一輛自行車在向你騎的車子靠近並正要超越你時,你會情不自禁地加快車速;你如果是位老教師的話,雖然你有時候身體不大舒服,可是一上講台,精神就來了;一個人在進行慢跑鍛煉或網球和高爾夫球的單人練習時,如果旁邊的長椅上有人目不轉睛地盯著他看,他就一定會頑強地堅持到底。……
社會促進效應的形成,是因為,單獨一個人時,無所謂輸贏、好壞,怎樣都可以,人沒有比較,又沒有即刻目標,便很容易產生惰性。而此時出現了第二個、第三個人,你就不可能做的安穩了,再如果他碰巧又和你做著同樣的事情,你更是或多或少要感受到他在與你競爭,你就會爭取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這其中,還暗含著一種評價作用,你會情不自禁地在想:“他們也可能正在評論我幹的怎麼樣呢,我一定要好好幹,讓他們瞧瞧。”在任何社會環境中,人們害怕被拋棄,總想要別人喜歡和接受自己。很明顯,當你與別人在一起時,這些動機更為強烈,當別人在身邊時,你總認為別人可能正在觀察自己。也許,你根本就不認識身邊的人,但你卻可能認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對你進行著評價,而社會中的我們又是很關心別人 對自己的看法的,所以就不安起來,也會更加把勁了。
總而言之,當有旁觀者或是同行者在身邊時,容易激發起個人本能的反應,他們提高運動標準或努力展示自己,他們的工作就會進展的很順利。
競爭也是促進效應的一個因素。
社會中有群體就必然有競爭,在競爭的狀態下,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爭政成功、勝利,於是形成一種生氣勃勃、人人爭先的局麵,從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體育比容的新紀錄總是在激烈的國際大型比賽中產生的。在國際大型體育比賽中,由於競爭的激烈,人們往往把全身的體力、心力調動起來去奪取勝利,而使奇跡得以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