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社會促進與社會促退:旁觀者在場對效率的影響(2 / 2)

但是,社會促進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有時有旁人在場,反而會引起相反的“社會促退”效應。比如,當教室裏有適當的人和我們一起自習時,我們的學習效率往往可以提高。但如果教室裏亂哄哄的,我們的心裏會很煩,這時便很難保持高效率的學習。或者我們在背課文或記憶英語單詞時,也喜歡一個人找個安靜的地方背。再比如,當一個員工麵臨難題正苦於無計可施時,如果上司死盯著他不放,他就會感到很大的壓力而無法專心工作。

關於這一點,心理學家皮森在1933年的實驗中進行了證明。他發現,有一個旁觀者在場,會減低被試有關記憶工作的效率。心理學家達施爾也提出,有觀眾在場時,被試即使是做簡單的乘法,通常也會出現差錯。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社會促進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對於那些做簡單工作的人來說,有他人在場,會激發個體競爭的動機,而增強的動機有利於個體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這項工作對個體來說是新接觸的,還很不熟悉,或個體還很難做好,還需要動很多腦筋,在這種情況下,旁人在場會引發動機的增強,從而導致個體的緊張和焦慮,個體更容易表現的手忙腳亂,反而做不好。

在學校裏,老師讓幾個同學到黑板前,當著全班同學的麵在黑板上演算幾何題。如果題目是剛講過的,比較簡單,學生往往能很快做出,比下麵的同學完成的快;但題目如果很難的,站在台上的學生由於緊張發懵,其演算速度與結果往往不如下麵的同學。

了解了社會促進和社會促退的原理,管理者在工作中可以應用這些原理,來更合理地安排員工的工作。像打印上司交待的文稿、裝訂材料、核對賬目這樣的工作,員工已經做的相當熟練了,管理者可以將他們的辦公桌和工作台放置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讓許多人在一起工作,這樣在社會促進效應下,員工就能夠提高工作效率。

而如果需要完成的是一件技術難度很高的工作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當事人集中精力思考,此時他人的存在會妨礙當事人的工作,就不應該讓他感覺到有人在注視他,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一般來說,對於一項簡單的工作,從一開始就存在社會性促進;而對於一項稍微複雜一點的課題,在大家尚未習慣時,可以讓員工在封閉的環境中單獨練習;而當他們可以勝任工作後,就可以讓他們在一個公開的環境下共同工作,以發揮社會性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