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見義勇為的背後:樂於助人在何時發生(1 / 2)

第23章 見義勇為的背後:樂於助人在何時發生

孔子說過:“見義不為,無勇也。”見義勇為,樂於助人,一直是被社會所肯定和倡導的一種美德。而冷漠行為卻正好相反,是指在緊急、危險的情況下,看到他人受到生命或財產威脅,能夠提供幫助時卻不予以援助,表現出坐視不救、袖手旁觀的行為。對於冷漠行為,美國心理學家拉坦內等人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他們的一個驚人發現是,冷漠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有其他人在場。就是說,有其他人在場,會減少人們對他人提供幫助的利他行為。

他們通過一個實驗證明了這個規律。

當參加實驗的被試到來後,有一位年輕女性要求他們坐下來填寫一份調查表,並隨即說她要到隔壁的房間工作,有事或填好後請叫她。這位女性走進了隔壁的房間,起先的幾分鍾被試聽到她在揉紙的聲音,還時不時有拉抽屜的聲音發出,但接著就聽到隔壁房間傳出了椅子重重地倒下的聲音,好像是她從椅子上摔了下來,旋即就聽到那個女性尖叫了起來:“哎呀,我的天啊!我的腳……我的……我……我不能……動它。哎呀……是我的踝骨。我……拿不開……這個東西……哎喲,無法……”

事情的全部經過大約持續2分鍾。事實上,這位女性在隔壁房間裏一切正常,那裏發出的一切聲音,是研究者播放的磁帶放出的。研究者的目的是看被試是否會主動幫助隔壁房間受難的女性。

實驗的結果發現,當被試是一個人單獨填寫調查表的時候,有70%以上的被試會以不同的方式救助受害者,而當有兩個陌生的被試在一起填寫調查表時,隻有40%的被試設法為受害女性提供幫助。如果在一起填寫調查表的是一位消極的實驗助手(他們是研究者的助手,會裝出對事件冷漠的樣子,或說:“也許沒出什麼事吧。”),這些被試中隻有7%的人想設法去幫助受難的女性。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個體在有其他人在場時,不願做出利他行為呢?

心理學家認為,產生冷漠行為的原因之一是責任分散。

如果隻有一個人麵對他人受難,這個人就會感受到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就會不知不覺地立刻采取救助行為。而當個體是和其他旁觀者一起麵對他人受難時,那麼這人就感到救助受難者的責任不是由他一個人承擔的,在場的人都有份。有的個體甚至會這樣想:我又不是條件最好的,在場一定有比我更具備救助條件的人,於是心安理得地等著別人去給予幫助,而不是自己去。在人多的場合下,說救助別人的責任變得分散了。

我們在有人遇到困難時,心裏也願意幫忙,但會考慮很多。比如,遇見有人落水,會考慮到自己水性不好,如果跳下去,不僅救不上落水的人,自己有可能也要別人救。而且,麵對如此緊急的事件,我們可能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想通過觀察他人的表現來確定自己的行為。不幸的是,他人也許正在觀察著我們,以此確定他們行為的方式,結果就出現了群體坐視不救的冷漠行為。

而隻有一個人在場時,則采取援助行為的可能性就要增加。

另外,產生冷漠行為也許也是我們人類自私的表現。我們習慣了冷眼看社會,習慣了“自己管好自己就可以了”。比如,假設聽見別的房間裏有女人的求救聲,我們會想:“這有可能隻是在開玩笑,或者那個人隻是稍微受了一點傷,用不著我小題大做地跑進去幫忙。“或者”也許裏麵有人。我又不十分清楚,房間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是和熟人吵架,我就不應該打擾。要是這個女的不懷好意,我進去幫她,她還反咬一口說是我把她害成這個樣子,那我豈不太慘了。還是老老實實地在這裏坐著吧!現在壞人太多。”再或者:“她也許摔傷了,這樣我還要送她去醫院,既浪費我的錢,又浪費了不少時間,而且我本來就挺疲倦,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還是少管點閑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