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模仿心理:一柄雙刃劍
有這樣一個心理實驗:在一個行人很多的路口,當人行橫道的信號變為紅燈時,讓一個人率先闖紅燈走過路口,目的是要了解這個人的行動對其他人到底有多大影響。當其他步行者看到有一個人走過人行橫道時,就有許多人不管是不是紅燈,跟在那個人後麵一個接一個地走過路口。此時闖紅燈過路口的人數,要比沒有示範人員在前麵開路時多得多。
心理學家發現,很多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在根本沒有外界的強製下受著他人的影響。這個實驗證明了:人有模仿他人的本能。模仿別人闖紅燈的心理是:明明知道紅燈的時候是不能過路口的,但因為看到別人過了,心裏或者是潛意識裏就想:他過了我為什麼不能過?他過去了也沒受到懲罰,那麼我過也沒關係。可以說前麵的人不知不覺給後麵的人做了示範。但是如果一個人都沒有過,那麼我們自己要想“為天下先”,恐怕就需要更大的勇氣。
在我國的街道上,其實這樣的現象很多,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起闖紅燈的行人。正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既然他過了,我為什麼不能過,一些本來想守規則的人,也跟著違規的過去了。於是違規的人越來越多,以至要有交通協管員來管理才能遵守交通規則。對惡習的模仿,擴大了對社會的危害。
模仿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機製,是指有意和無意的效仿和再現與他人類似行為的活動,簡單講,就是照著別人的樣子去做。如見別人留長發,自己也留長發;別人穿牛仔低褲,自己也穿牛仔褲。因此,模仿外化出來就是各種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
模仿有無意識模仿和有意識模仿。
無意識模仿是在不知不覺中自動地模仿別人。比如,見別人笑,自己也笑,別人起哄,自己也跟著別人起哄;聽音樂時,見別人腳動,自己也跟著動,甚至在別人打個哈欠的時候,自己也無意識得打了個哈欠。這些部屬無意識模仿。在無意識模仿中,模仿者沒有考慮模仿的意義和理由,是不自覺地照著別人的言行去做。
有意識模仿的一個例子是對風俗習慣的模仿。如一個人旅行到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就要尊重這個民族得習俗,一個人到另一個國家生活,就要尊重和學習那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而不管這些風俗習慣是否合理。
模仿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它是學習的基礎。我們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模仿。
經過模仿,人們能形成一定的態度、信念、理想等個性特點。模仿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沒有模仿,兒童就無法成熟起來,就無法學到知識和技能。兒童可通過觀察父母對鄰裏親友的態度而模仿學到待人的方式,由觀察父母認真的工作態度而培養起社會責任感。另外,教育上常強調的“身教”、“以身作則”、“染入蒼則蒼,染入黃則黃”等觀念,都是強調環境對兒童模仿的影響。不僅是兒童時期,在人生中的任何時期,我們的學習中很大一部分內容就是模仿。
而且,模仿在生產經營中具有很大的意義。許多產品的開發,其實都是模仿別人已經開發成功的產品。
仿造的優點是:技術上風險小,容易開發成功,投入開發的財力、物力、人力都相對少些。我國上世紀50年代開發的產品,大鬱是仿造蘇聯產品, 有的是按蘇聯提供圖紙生產,也有的買回樣機,進行測繪,然後仿造。
不過模仿產品要注意了解市場需求情況,不僅要了解現在市場上熱銷產品,特別要了解潛在市場的熱銷產品,因為現在熱的產品,正表明快要不熱了,隻有潛在要熱的產品,才是正要熱的,所以不要趕浪潮,不要看表麵現象,要進行市場分析。其次是既要仿造又不要盲目照搬照抄。如果有專利保護,就切忌照樣仿造,高明的仿造應該是仿照別人開發的思路,不仿外形,應該按市場的不同需求和本單位的特長,進行消化吸收後作出改進或創新,才能開發出市場適銷對路的新產品。
有的人看不起仿製。其實仿製既是學習也是為創新打基礎。首創者的目的是為早期占領市場獲利多,但首創者要花大量的氣力研發,投資大、時間長,風險高。有的花很大力氣開發出來的新產品,一上市就會被競爭對手很決學到手。所以首創者不一定很成勸,弄不好會被競爭者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