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群眾的心理統一律:為什麼打哈欠也能“傳染”(2 / 2)

勒龐寫道:“(群眾中)有意識的人格已經消失,無意識的人格占著主導地位,在情緒和觀念的感染下以及暗示的影響下朝著明確的方向發展;並且,具有將暗示的觀念立即轉變成行動的傾向。”

身處群眾中的個人,在群眾心理氣氛的感染之下,失去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依隨群眾的情緒和意見而行動。人們的群眾行為與個人獨處時的行為迥然相異,時常受其他人影響而出現偏差,他們分不清主觀和客觀,想像多於實際,毫無邏輯可言,和事實往往有很大的距離。最終,道德感和社會約束機製在狂熱的氛圍中都失去了效力,在獨處時風度翩翩的人,在群眾之中卻可能迷失了自我,表現出衝動、偏執、狂暴甚至反社會的行為。

群眾中的社會感染與暗示,是造成這些現象的元凶之一。試想大家都在一個劇場裏安靜地觀看表演,突然間濃煙滾滾,著火了!觀眾一下子驚呆了,這時有人猛地衝向安全出口,所有的人馬上都跟著向出口擠去,結果人多門小,反而都被堵在了門口。這就是社會感染的一個好例子。在公共場所,我們看到別人起立,自己也會起立;看人家鼓掌,我們也會鼓掌,甚至看到別人打哈欠,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打起哈欠來。

美國學者愛德華·A·羅斯全盤繼承了法國學派的觀點,指出這其實是刺激與反應一係列遞進強化的過程:群眾在受到暗示後,就會發生相互影響;在相互影響下,一些荒唐的暗示又更加能鼓動群眾,引發某種騷動;而騷動本身再次堅定了群眾對暗示的信任。在這樣的循環之下,群眾趨向於越來越狂熱。

這種現象在股市中也會看到。研究股市投機心理的專家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群羊理論”,解釋了股民們隨大勢非理性地買賣證券,造成股市暴漲或暴跌的現象:當刺激發生時,一個人的反應由他人刺激而來,而這個人的反應又形成了對他人的刺激,並且這些刺激會變得一次比一次強。股市大漲時,引起了人們的極度興奮,股民甲和乙看到丙與丁在大量買進股票,情緒更加亢奮,繼續不斷買進,而甲和乙的這一些反應又成為對丙與丁的強有力刺激,使丙與丁買得更多,丙與丁的反應反過來又刺激了甲與乙一一—就這樣,彼此循環刺激,股價漲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最後引發崩盤。

不光是股市,曆史上出現過好幾次因為投機過盛而造成經濟危機,比如,幾百年前荷蘭瘋狂炒賣鬱金香的事件,基本上都遵循這一道理。還有海南與日本、香港曾經發生的房地產泡沫,也基本遵循這一規律。

引起群眾爭相仿效的社會感染一般有兩種,一是情緒傳染,個體自控能力下降,表現出各類過激行為。二是行為傳染,動作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當參與者具有共同的態度、興趣和價值觀時,社會傳染最有可能發生。

特別是在球場的大環境中,作為鬆散的無組織的社會共同體,同仇敵愾的球迷不約而同地跟隨他人而行動,當人們對比賽的進程、比賽的結果或者比賽中的球員、裁判有意見時,不滿的情緒被煽起,並迅速擴散。隻要有一個人向賽場扔東西,其他球迷也會扔東西,一下子擲拋物會像暴雨般地向下飛去。同樣,那些衝動的暴力行為也會迅速引起共鳴,從而引發了一場場的球場騷亂。

除了社會感染外,群眾中的個人喪失同一性和責任感,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個性消失”(或“去個性化”),這時的個體喪失了個人身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常常表現出與內在的標準(主要是道德守則)不一致,表現出正常情況下絕不會發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