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社會角色:把握做事的場合與時機
戰國時,衛國有戶人家娶媳婦。婆家借來兩匹馬,加上自己家裏的一匹,用三匹馬駕著車,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十分隆重地去迎接新娘子。到了新娘家,迎親的人將新娘子攙上馬車。一行人告別新媳婦的娘家人之後,就趕著馬車往回走。
不料,坐在車上的新娘指著走在兩邊拉車的馬問趕車的仆人說:“邊上的兩匹馬是誰家的?”駕車人回答說:“是向別人家借來的。”新娘又指著中間的馬問:“這中間的馬呢?”駕車人回答說:“是你婆家自己的。”新娘接著便說:“你如果嫌車走得慢,要打就打兩邊的馬,不要打中間的馬。”駕車人有些奇怪地看了看這位新媳婦。
迎親的馬車繼續前進,終於到了新郎家。伴娘趕緊上前將新娘扶下了車。新媳婦卻對還不熟悉的伴娘吩咐說:“你平時在家做飯時,要記住一做完飯就要把灶膛裏的火熄掉,不然的話會失火的。”那位伴娘雖然礙著麵子點了點頭,心裏對這個新媳婦的多嘴多舌不太高興。
新媳婦進得家門,看到一個石臼放在堂前,於是立即吩咐旁邊的人說:“快把這個石臼移到屋外的窗戶下麵去,放在這裏妨礙別人走路。”婆家的人聽這個新娘子的話沒有分寸又講得不是時候,都不免在心裏暗暗發笑,認為新娘子未免太愛講話又太不會見機講話了。
其實,這新媳婦所說的三件事,對婆家來說都是有好處的,她也的確是一心為了婆家好。但是她說話卻不顧及適當的場合和自己的身份。作為新媳婦,剛到婆家,就指手畫腳,儼然以主人自居,是不適當的。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人說話、辦事,首先要考慮自己所處的位置,再根據這個位置的要求來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如果不顧時機、不分場合,即使是好話、好事,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會引起別人的嘲笑。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就是沒有扮演好屬於自己的“社會角色”。
個人離不開他人和社會,每一個人在世界中生活都要與他人和社會(包括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打交道。然而,每一個人在與他人和社會打交道的時候身份並不是完全相同。這種個人在與不同的人和不同社會共同體打交道時的不同身份,就是個人的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作為人在社會中的身份,是人在與他人和不同社會共同體發生關係過程中形成的。人在一生中,要與他人和不同社會共同體發生無數的關係,因而人的社會角色是很多的,而且隨著年齡、職業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
社會角色可分為:性別角色、家庭角色、學習角色、職業角色、社團角色、休閑角色、隱私角色等等。
我們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大多教我們玩過角色遊戲。在遊戲中,孩子們充當著不同的角色。通過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表達愛孩子的情感,從而體會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愛,在爸爸媽媽的關愛中學會關心他們。再比如:扮演醫生的角色,就應該有醫生的醫德,關心病人、態度和藹、認真治療……,讓孩子學習醫生救死扶傷的美德。通過這些遊戲角色,孩子們對未來社會角色的情感有了最初的體驗。
社會角色並不隻是人的社會身份的標誌,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人的各種社會規定性,是人的社會規定性的根據。人有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就有什麼樣的社會規定性。例如,一個終身未婚的人,他或她就不具有丈夫或妻子的角色,他或她也就不會有丈夫或妻子的社會規定性。
這好比在舞台上演出,每一個演員首先都必須貫徹導演的總體要求,諸如台風要正,思想集中、聽從安排等等;此外,你扮演的是旦角或者是武生或者是別的什麼具體角色,還應該根據這一角色的特殊要求去唱、去做。這兩方麵的緊密結合,才是角色行為的統一體。
我們在社會的大舞台上扮演社會角色,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在家裏已經扮演起年輕的爸爸角色,那你就應當懂的社會對家長角色的一些特殊要求,表現出為社會教育好子女等方麵良好的角色行為。假如你是一位小學教師,那麼,你在各方麵都應當符合為人師表的角色規範。如此等等,每個人實際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結合,共性與個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