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馬太效應:你擁有的越多,就給你越多(1 / 2)

第29章 馬太效應:你擁有的越多,就給你越多

《聖經》中“馬太福音”這一章,有一個著名的故事:

主人要到外國去,把三位仆人叫來,按其才幹分銀子給他們。第一個得了五千,第二個得了二千,第三個得了一千。

主人走後,第一個仆人用五千銀子做買賣,又賺了五千;第二個仆人照樣賺了二千;第三個仆人把一千銀子埋在了地下。

過了好久,主人回來了,跟仆人算賬。

第一個仆人彙報賺了五千銀子,主人說:“好,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讓你享受主人的快樂。”

第二個仆人彙報賺了二千銀子,主人說:“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讓你享受主人的快樂。”

第三個仆人彙報說:“我把你分給的銀子埋在地下,一個也沒少。”主人罵了這個仆人一頓,決定奪回他這一千銀子,分給擁有一萬銀子的人。

這個故事的結尾,是這樣幾行詩:“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默頓,最早用這句話來描述一種社會心理效應——“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於那些還沒有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這便是心理學上“馬太效應”一詞的由來。

社會的確有這樣的特征。就是,對已經成名的人才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正在埋頭苦幹、尚未出名的人才,即使已作出不少貢獻,隻因為沒有被社會輿論承認,其勞動成果也往往無人問津,甚至會遭受非難、妒忌等“社會責難心理”的無端圍攻。

有一幅題為“成名以後”的漫畫揭示了這種現象:編輯指著青年作家身旁的滿滿一紙簍廢稿說:“這些我們全都發表。”一個人出了名,那麼他的研究成果,包括並不成熟的“退稿”、粗製濫造的“廢稿”,頓時也變為“名篇傑作”,甚至他的一言一行也都成了科學論斷和人世規範,猶如愛因斯坦所形容的:“我每每小聲嘀咕一下,也變成了喇叭的獨奏”。

為什麼擁有的多,社會就給予他更多,而擁有的少,社會就給予他更少呢?這似乎不公平,卻有它的理由。

這是因為,擁有的多的人,他已經獲得了成功,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信任,也就容易得到更多的機會。相反,沒有得到社會承認和信任的人,大家對他持懷疑的態度,甚至根本沒有注意到他,那麼在這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當然他的機會就更少。

“馬太效應”在生活中的表現是很普遍的,比如可以應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

企業在用人策略上,如果遵守量才施用的原則,即把最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崗位,才能夠人盡其用,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就像上麵故事中,天國主人的三個仆人的才幹顯然是不同的,因此天國主人按照他們能力的大小來給與他們相應的錢財,授予他們相應的權利,以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

企業在用人方麵要做到量才施用,就應該盡量避免“大馬拉小車”或“小馬拉大車”的現象。被譽為管理奇才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說,如果一個等級C的人,被你選拔到等級B(更高一級)的崗位上來,那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即使你經過培養,使他能夠勝任等級B的工作,也不過是錯上加錯。他應該留在他幹得很好的崗位上,提拔他,浪費他的時間,也浪費你的時間。你需要做的是,選擇一個其自身能力處於等級B的人,讓他直接到崗位開展工作。當然,人的能力等級是發展變化的,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