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方麵,馬太效應體現了一種管理的智慧,貌似不公平,實際上最公平、合理而且經濟。但在教育領域,如果教師在教育上麵墮入馬太效應的規律,卻會對學生的成長成才,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比如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談到班上同學學習成績和紀律時,常常說:XX班,XX幾位同學的人品和成績都是一流的,我們各科教師都要齊心協力把他們的成績再提升一步,力爭在中考、高考中一鳴驚人;至於XX等幾位同學可謂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放棄掉算了,他們不僅思想有問題,成績更是不值一提,無計可施,……這是典型的“馬太效應”的表現。
優等生固然可愛,但中等生和差生在人格自尊上和學習方麵,理應得到公正、公平的對待。作為一名教師務必防止“馬太效應”的消極作用,在給優等生“錦上添花”時,一定別忘了為中間生、困難生“雪中送炭”,使他們和優等生共同成長。這才是為人師表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馬太效應還經常被用來解釋貧富差距的原因。從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來看,隻要存在著財富的創造和財富的分配過程,貧富差距就始終如影隨形地跟隨著人類社會。這用馬太效應很好解釋:越是有錢的人,擁有的資金和其他資源越多,就越容易賺到更多的錢;而越是貧窮的人,他占有的資金和其他資源就越少,當然發財的條件和幾率也就越小。可以說,從馬太效應的消極麵來看,它是一種殘酷的效應。
因而“馬太效應”提醒我們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的注意和重視。
在社會交往中,馬太效應也有許多體現。朋友多的人會借助頻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則會一直孤獨下去。金錢方麵更是如此,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一個比別人投資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或者說這是個贏家通吃的社會。
馬太效應甚至在愛情中也適用。有一個女孩,跟男朋友鬧翻了,情緒極壞,以致下樓時不小心居然摔斷了腿。住到醫院後,她的情緒更加惡劣,對男友恨上加恨,無法原諒,最終導致分手。
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處於負麵的馬太效應中時,不要自怨自艾,不要順著馬太效應發展下去。如果遇到挫折,就認命了,就等於陷入到消極的馬太效應中去,越不行就越不行了,每況愈下,隻會墮入徹底的失敗。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我們應該做的是,努力逆轉這個效應。要轉變心態,要相信自己,無論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要保持積極的心態,要不信邪,把逆境當成磨練自己的機會,奮發圖強,爭取改變自己的環境,從而進入正麵的馬太效應。
看看許多偉人的傳記,我們會發現許多人正是在逆境中奮起而走上成功的道路。比如愛迪生從小是個聾子,還被開除出學校,但他的媽媽沒有因此對他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愛和耐心教育孩子,使他成為許多學校裏的高材生也無法比擬的大發明家。
當我們遇到逆境,就當是上天對我們的考驗吧,不要絕對相信“馬太效應”,而要辨證地看待它,它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對於意誌堅強的人來說,是能夠把負麵的馬太效轉變正麵的馬太效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