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雙方曾經就利益分配問題進行商量,達成共識,合作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另外,人的個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自己采取合作行為還是競爭行為。一般來講,成就動機高,一心想做出優異成績的人,更易競爭;而交往動機強需要朋友的人多半選擇合作。另外,好強的人比謙虛的人更易競爭。
了解了影響人類競爭的因素,我們就不能期望人們處處合作以取的最優成績。我們隻能爭取在最大程度上彼此趨於合作。畢竟,競爭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沒有它,也許人類的進取心就會小的多;沒有它,也許便沒有了嫉妒、仇恨,但也可能沒有了效率、成績。
從心理學上說,競爭意味著自尊、自信,迫使你的追求變成一種社會存在,逼著你去實現它。競爭是以內驅力為前提,激發內驅力做功,把一個人最微弱的潛力也煥發出來。可見,競爭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沒有大自然的競爭,猿就變不成人;沒有社會的競爭,人就不能登上月球,甚至連整個人類社會都會停滯不前。
然而,社會是共生的,像一架大鋼琴,每個人都是琴上的鍵。上麵既需要高音琴鍵,又需要中音和低音琴鍵,各鍵隻有依據曲本的要求,對準屬於自己的音,才能奏出美妙的曲子。這就需要合作。誠如俗話所說“一木難支大廈”、“一個人玩不成棒球”。
就拿棒球為例吧。棒球隊由9人組成,每個人所處的位置都不同,9個人必須依靠“合作”來與其它隊“競爭”,合作作為當然的原則而被強製執行,不合作就不可能勝利。
那麼如何使兩個對立、敵對的集團變得友好起來呢?心理學家們對次問題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把22個11歲的男孩分成兩組,讓他們一起去野營,兩組的成員都互不相識,野營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兩組的孩子互不接觸,以組為單位讓孩子們進行探寶、野炊和做各種遊戲。這樣組內的孩子之間便逐漸熟悉並親熱起來。第二階段:開始讓兩組的孩子進行競爭性對抗比賽。這就使得孩子們對對方組員抱有敵意。於是就出現了拆毀對方帳篷,偷走對方的獎品,說對方的壞話等事情。 第三階段:讓兩組成員一起看地形,一起吃飯,一起做同樣的活動,使他們被此互相接觸和了解,但這種接觸並不能減少組與組之間的競爭。
同時,心理學家們製定了使兩個組的孩子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行動的計劃。例如野營地全體成員必不可少的供水設施發生了故障,若想修複必須全體人員一齊努力。於是,各組的成員一齊努力進行修理,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逐漸地熟悉起來。此後,還讓他們一起旅行,共進一個帳篷,一起做飯和進餐。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超越了集團的界限,彼此產生了友好的感情。
實驗顯示:兩個敵對的集團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必須協同努力,這樣,兩個集團的成員站在同一立場上,從事同一項活動,此時,雙方有一種共同完成目標的願望。事實也是如此。彼此對立的雙方可以通過協同實現共同的理想而化敵為友。
許多管理者認識到了這個道理。為了培養員工之間的合作精神,在許多公司的培訓中,進行了類似的遊戲,來讓員工麵對共同的困難,通過一起克服困難的過程,讓員工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加強員工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要消除“競爭優勢效應”的副麵作用,還要推崇“雙贏”理論。合作,應該成為集體的主旋律,合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營造了一個發展的空間。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有這樣一個公式:“我+我們=完整的我”。絕對的我是不存在的,隻有融入我們的“我”,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精誠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才能在競爭中共同發展。
林肯在作美國總統時,對政敵的態度引起了一位官員的不滿。他批評林肯不應該試圖跟那些人做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十分溫和地回答說,“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其實林肯是在化敵為友,也就是實現了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