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盲人作家和教育家海倫·凱勒曾寫過一篇文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表達了她對正常人生活的強烈渴望。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嘴巴能說話,雙手能勞動,雙腳能走路。這些,對於一個健全的正常人來說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習以為常,並不曾覺的它們有什麼寶貴之處。每天麵對的人和環境,我們習以為常,隻覺的每天都是這些內容的重複,實在單調乏味。隻有失去了,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甚至有些厭煩的東西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成語“閉目塞聽”用來比喻與外界隔絕、脫離現實。我們所處的世界豐富多彩,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發展必然需要建立在盡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觸的基礎上,需要接受各種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各種感覺。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如果曾經體驗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如果有機會領略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如果擁有豐富的知識、廣博的見聞和豐富的情感,你對社會與人生體驗越深廣,你就越能有效地把握自己,駕控好自己的命運之舟。
接受各種刺激對孩子更為重要。俗話說:“見多識廣”。很多家長愛孩子,但愛的方法不對,他們生怕孩子出什麼意外或者的什麼疾病,也怕孩子吃苦,對孩子過於關心嗬護,把孩子放在一種十分舒適的環境中,如溫室的鮮花。他們沒有想到,事事包辦代替等於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限製了孩子的成長。也容易使孩子眼界狹小,心胸狹隘,引起心理上的不健全。
可以說,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發展的必要條件,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廣泛接觸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的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才能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封閉的環境則會限製人的智力和個性的發展。
著名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寫一個名叫魯濱遜的人因海船失事,他獨自一人漂流到了一個孤島上,他感到十分孤獨,在絕望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和人發生關係。他呼叫道:“啊!哪怕有一兩個,哪怕隻有一個人從這條船上逃出性命,跑到我這裏來呢!也好我有一個伴侶,有一個同類的人說說話,交談交談啊!”
美國電視劇《我的一家》中,有一個孤老太太,獨自一人在家生活,經常給電話員打電話,電話員問她有什麼事,她說:“沒什麼事,我隻是想聽聽人的聲音。”
有很多夫妻時常吵架,但是婚姻關係卻一直維持著,而有的夫妻從不吵架,本來被視為模範夫妻,卻忽然有一天聽說他們離婚了。有人說:“吵吵鬧鬧,愛情不老。”表麵上吵鬧,但卻為什麼反而維持的長久呢?其實吵架未嚐不是生活的一種調味劑。從不吵架的夫妻恐怕交流也少,固然矛盾少了,但婚姻生活也如白開水一樣,沒有滋味。
歌裏唱道:“人生有愛就有痛。”愛情中必然伴隨著痛苦,因為愛才恨,因為愛才有痛苦,但也比沒有愛的生活強。生活本身就像五味子瓶,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這樣的生活總比沒有任何味道的生活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