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考試的時候,麵對一個非常容易的問題,卻怎麼也回答不出來。這就是由於壓力造成的。據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壓力可能使人們在回憶腦中所儲存的事實和細節的時候變得十分困難。
研究結果還指出,除了考試之外,還有幾種環境可能影響人的記憶力,如工作麵試、法庭做證、戰爭等。
至於記憶的方法,我們經常使用死記硬背的方法,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死記硬背不容易達到良好的記憶效果。
有一個人決心充實自己,開始挨排學習百科全書。然而他從“A”學到100多個單詞,就再也學習不下去了。即便他繼續這樣學習下去,也不會有多大成效,因為百科全書是一種辭書,而教育的基礎是所獲知識的體係。
心理學家認為,決定記憶效能的主要性質是它的準備性,即迅速從已識記的知識貯備中取出為當時所必須的東西的技能。有些人,知道得並不少,可是他們的全部知識在記憶裏隻不過是些死東西。當需要憶起某種東西時,需要的東西老是忘記了,而不需要的東西卻“浮上心頭”。還有些人,知識雖然可能少一些,但全部得少應手,並且在記憶裏隨時能夠再現所需要的東西。所以一開始,不要隨隨便便地、泛泛地學習東西,而後再去發展記憶的準備性,記憶的準備性是在識記的過程中形成的,識記應當是有意義的,而且在識記時立刻就建立起識記同需要使用這些知識的場合之間的聯係。
積累知識的係統性對於發展記憶的準備性幫助最大。在識記某個東西的時候,應當明白我們為什麼這樣做和這種材料在什麼場合下可能需要。在這裏,從事物中找出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的能力具有特殊意義。心理學家蘇沃洛夫建議道:“記憶是智慧的倉庫,但是在這個倉庫裏有許多隔斷,因而應當盡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序。”拿破侖說,一切事情和知識在他的頭腦裏安放得象在櫥櫃的抽屜裏一樣,隻要他打開特定的抽屜,就能取出所需要的材料。比爾·蓋茨也是如此。
另外,有意義材料往往比無意義材料遺忘慢。利用這個規律,人為地在沒有意義聯係的廣告內容之間製造意義有利於記憶。例如,把Benz(汽車品牌名)翻譯成“奔馳”,把Pentium(計算機芯片名)翻譯成“奔騰”。
在記憶的時候,使用多少個感官也對記憶的效果有所影響。心理學研究還表明,參與收集信息的感官越多,信息就越豐富,所學的知識也就越紮實。也就是說,多種感覺器官一齊上陣參與記憶,要比一種感覺器官孤軍作戰單獨記憶的效果好。所以宋代學者朱熹要強調:“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美國心理學家格斯塔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智商相近的10個學生均分為兩組:第一組在屋裏隻有5張椅子和5本《聖經》;第二組在室內除5本《聖經》之外,還有幾本宗教故事畫集,並播放宗教音樂。然後要求兩組被試者都背誦《聖經》,結果他發現第二組被試者成績遠遠優於第一組。
如今的電化教學(視聽教學)的優越之處也在於此,就是可以使聲者與畫麵相結合,生動形象與情緒感染相結合,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記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時間一定的情況下,多次記憶比一次記憶效果要好。
假定在散步的時候,大家都很欣賞迷人的景色。一位同伴感歎道:“多麼好的景致啊!我真想好好地把它記住。”你瞧了又瞧,可是隻要一閉上眼睛,在記憶中所產生的僅僅是淺薄的、模糊的和不完整的映象。”
在回憶的時候,表象總是比知覺要淡薄些,完整性差些。假如你想識記得更好,那你就這樣做:仔細凝視景色,連續幾次閉眼和睜眼,與此同時把你所看到的東西同你所產生的表象加以比較。你的表象將會一次比一次更加鮮明、豐富、清晰。
背英語單詞也是這樣,比如在一個月內計劃學會500個單詞。我們從頭到尾使勁地背一遍,不如把時間分5份,從頭到尾背5遍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