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紫格尼克效應:調節你的心理張力
如果我們到過一些畫家的工作室,往往看到這樣的情景:零亂的東西、不整潔的環境、未完成的作品、素描草稿、打開的顏料盆、散落的繪畫等等。
如果我們問畫家,工作室為什麼這麼散亂?是藝術家“浪漫”精神的表現嗎?還是珍惜時間沒有工夫收拾?畫家可能多半也回答不出這個問題。
這種現象可以用心理學的“紫格尼克效應”來解釋。
美國有一位叫布魯瑪·紫格尼克的心理學家,給128個孩子布置了一係列作業,讓孩子們完成一部分作業,另一部分則令其中途停頓。一小時後測試結果發現,有110個孩子對中途停頓的作業記憶猶新。
紫格尼克的結論是:人們對業已完成的工作較為健忘,因為“完成欲”已經得到滿足,而對未完成的工作則在腦海裏縈繞不已。這就是“紫格尼克效應”。
被譽為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的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人類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去解答一個謎語,學習一本書等,這就叫“心理張力”。
比如,你一筆畫個圓圈,在交接處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頭再瞧一下這個圓,此刻你腦子裏必定會閃現出要填補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為你總有一種出於未完成感的心態,竭力尋求終結途徑,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任何人都企圖滿足自己的需要,完成自己的動作。比如說渴了就要喝水,餓了就要吃東西,或者想得到一輛新款的汽車或是大一點的房子。每一個人所被喚起但未得到滿足的心理需要產生一個張力係統,決定著這個人行為的傾向、心理的基調和特點。一旦產生了張力係統,就可以使一個人采取達到目標的行動。沒有完成的任務使得沒有解決的張力係統永遠存在,當任務完成之後,與之並存的張力係統也將隨之消失。可見,一個人的“心理張力”係統,是產生“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製。
在生活中,一個人如果缺乏“完成欲”,沒有由“心理張力”產生的“紫格尼克效應”,就會表現出馬虎、懶惰的不良特征。學習也好,幹工作也好,都會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做事沒長性,最後往往一事無成。
就像古時候樂羊子出去求學,後來想念妻子,就跑回家來。妻子聽說他學業沒有完成就中途跑回來,就到織機前麵,就把正在織的布割斷。樂羊子非常吃驚,問她這是為什麼?妻子說,你要是半途中斷學業,就像我織布織半截就割斷一樣,是不會有所成就的。樂羊子才明白妻子的苦心,又離開家繼續求學,一直到學有所成。
心理學家建議,如果想要培養這種做事做到底的決心,可以從小事著手,例如除草澆花、整理抽屜、讀完一本書等等,強迫自己完成規定的角色任務,達到既定目標。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完成欲”,得來“紫格尼克效應”。
但這決不是說“紫格尼克效應”越強越好。就像任何事都以適度為好,如果“心理張力”、“完成欲”過分強烈,對身心健康、精神狀態的平衡協調會起不利作用。
比如,有些人一開始著手某項工作,便不問環境、條件是否可行,非要一下子幹到底,他們總以為自己的規劃、打算是盡善盡美的,不一下子完成、實現,就得不到心理上的滿足,就感到遺憾。這種過度的“完成欲”,是受“至善論”所驅使的。
所謂“至善論”崇奉者,經常是“非此即彼”或“不全則完”,不能容忍“一般”、“尚好”、“遺憾”這樣的字眼。他們對自己的行動隻有兩種結果:不是凱旋,就是慘敗,要麼不幹,要幹就幹到至善的境界。一旦他們被人批評為沒有完成、不夠完善,便急於表白、陳述自己的想法,竭盡全力抵製他人的指責。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孤寂冷漠、不近人情,很難與人融洽相處。
美國賓州大學一位心理學家發現,有過度“完成欲”的人,極易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產生恐慌心理,反而導致能力下降,不能真正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務,而且會使情緒失常,甚至健康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