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紫格尼克效應:調節你的心理張力(2 / 2)

下麵的故事就描述了具有這種特征的人。

甲要在客廳裏釘一幅畫,請鄰居乙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砸釘子,乙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上麵。”甲就遵從乙的意見,讓他幫看去找木塊。木次很快找來了,正要釘,乙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一點。”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乙說,“得磨一磨。”他家有一把銼刀,銼刀拿來了,他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園邊上的一個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下小樹。他又發現甲那把生滿老鏽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他又找來磨刀石,可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說他家有一個現成的。然而,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來。當然了,那幅畫,還是甲自己用一個釘子把它釘在牆上。下午甲看見到乙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五交化商店裏往外架一台笨重的電鋸。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完美這個詞恐怕隻適用於上帝,而不適合於人類。一個人如果奉行過分的完美主義,恐怕就要寸步難行了。如果不分主次輕重,追求一切都完美,會使事情永遠都無法及時完成。

就像溫斯敦·丘吉爾說的:“‘唯盡善盡美者為上’,這句格言的含義就是兩個字:癱瘓。”事事追求盡善盡美,都要拚命做好,會妨礙你參加愉快的活動,失去生活的樂趣,陷入心理上的“癱瘓”狀態。

美國《獨立宣言》的文稿是一份不朽的文獻,但是,這份文獻上竟有兩個字是在字行以外,而不在字行之內,這對整個文獻的書寫格式來說,無疑有損於通篇結構的美感,但是這點毛病並不能有損於《獨立宣言》的價值,它將永遠存放在美國國家博物館內。

當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時,無論從製造、結構、性能等方麵都是粗糙的、低劣的,但他們還是將這架不能上天的飛機公諸於世,揭開了人類航空史的光輝一頁。試想,假如萊特兄弟放棄這架粗糙的飛機,受過度的“完成欲”支配,絞盡腦汁去追求盡善盡美,不是會推遲人類征服天空的時間嗎?

因此,心理學家建議那些有過度“完成欲”的人,不妨從小事著手予以調整過來。比如,你不必一口氣讀完《戰爭與和平》,不必見到房間裏有一點灰塵就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去立即打掃,不必強迫自己在一個晚上織完一件毛衣,否則寧可不睡,等等。

而且有些事本來就是不必做完的,比如做家庭衛生時,屋內有些鍋碗瓢盆未洗完全是“合理”的;學生在學校學習有些提綱、筆記沒有整理,有些文件、書本沒收拾,這也是無須責備求全的。一些學生成天整理書本、作業、文具,結果未見得比一些“不拘小節”的同學成績好。善於“不完美”地對待自己的人往往善於安排時間,並有意無被地運用統籌法原理。

在與人的交往中,簡單地說,這種心理趨勢也會給別人留下懸念,使他人更對你感興趣。

你如果有個生動的故事,或者有很曲折的生活經曆,你在告訴別人時不要“一覽無餘”,一下子倒光,賣點兒“關子”,更會吸引別人的注意。很多的中外名著,在作品中留下未完全揭示得故事情節、懸念,比所謂“開放性情節”,也很能讓讀者回味。

在朋友們的交往中,也可以做個“未完成型”的角色。你的家世、身世,你的特長、本領,你的情感、情緒以及你的財產、金錢都不必一覽無餘。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可以有所“保留”。沒有“保留”內容的朋友,交往中就會覺得過於親近而不能保持和增進友誼。

總之,為了使“紫格尼克效應”能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產生積極的作用,我們就要對“心理張力”予以恰當的調節,既要避免“懶惰病”,又要克服“至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