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情緒極度波動的原因有很多,如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威脅,離婚、坐牢、受辱,配偶或親人的突然死亡,以及事業的重大挫折和失敗等。
但是情緒一方麵可以致病,另一方麵也可以治病。醫學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緒是維持生理機能正常運行的前提,有51%的病患者可以通過自體機能調節而獲得痊愈。
所以,為了避免身心疾病,我們就應該盡量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就如許多長壽老人不一定是參加多少鍛煉,而是總能保持樂觀、平穩的心態。
心理學家欣克爾博士曾對一群工人進行研究,發現在工人中,有明確生活目標,對婚姻、家庭和工作都感到滿意的人,身體往往比較健康。相反那些沒有正確的生活態度、婚姻失敗、家庭不幸福、對工作灰心失望的人,則比較容易得病。
美國《新聞周刊》介紹說,在醫學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心理(或靈魂)上的改變,與體內細胞中的變化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同樣大。
在過去,醫生偏好於藥物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而現在,他們則開始認真地對待、並重新認識人精神領域的重要性。芝加哥的研究人發現,經常去教堂的人比不去教堂的人活得時間長。即使在除去其它的影響因素後,去教堂的人死亡率要比不去教堂的人降低25%。
這些都提示我們,當我們身體出毛病的時候,我們要檢查的可能不僅是我們的身體,還有我們的心靈。看一看我們的內心,有沒有導致身體出毛病的因素?看看我們是否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人的心理對身體的影響,一方麵體現在對健康的影響,還有一個重要方麵是對人的疲勞的影響。
比爾·蓋茨曾說過:“每天清晨當我醒來的時候,都會為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發展和改進而激動不已。”當有人問沃倫·巴菲特他的成功之道時,他回答:“我和你沒有什麼差別。如果你一定要找一個差別,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機會做我最愛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給你忠告,這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忠告了。”
傑出的人物為什麼做起工作來不知疲倦呢?
下麵這個令人吃驚而且非常重要的事實或許會給我們答案:隻是用腦不會使你疲倦。可是幾年前,科學家曾試圖了解,人類的腦子能夠工作多久而不疲勞。令科學家們吃驚的是,他們發現如果隻討論腦的話,那麼它“在8個或者12個小時之後,工作能量還象開始時一樣地迅速和有效率”,或者說,腦部是完全不會疲倦的……那麼是什麼使你疲倦呢?
心理治療專家們都說,我們所感到的疲勞,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什麼心理因素會影響到坐著不動的工作者,使他們疲勞呢?是煩悶、懊恨,一種不受欣賞的感覺,一種無用的感覺,太過匆忙、焦急、憂慮等等。
我們在電視上往往可以看到,體育比賽結束的時候,本來雙方都付出了很大的幾乎相同的體力,可是勝方看起來神采奕奕,而負方卻看起來蔫頭耷腦。這是為什麼呢?勝負雙方本來在體力上的消耗相差無幾,但是勝方為獲勝和周圍觀眾的掌聲而感到自豪、受到鼓舞,情緒激昂,就感覺不到心理疲勞,就連體力疲勞也似乎恢複了。負方則不然,他們感到懊喪,感到來自觀眾、教練和親朋好友的壓力,無精打彩,疲勞感就會迅速向他們襲來。
可見,在工作中,如果保持良好的心態,可以很好地戰勝疲勞,讓我們做出更多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