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在戒煙、戒毒後又重蹈覆轍?為什麼有人在失戀幾十年後再想起仍然會隱隱作痛?主要原因是心理的癮沒有徹底消除,或者說,由於偶然因素當人們在回想起當初的快樂而又引發痛苦。
在生理性成癮的過程中,由於生理上的這種變化一再重複,心理上對特定物質的期盼和依賴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另有一些成癮性並不一定有具體的物質進人身體,例如賭博、盜竊,它也同 樣能激活人的成癮性。這種現象一度令人感到困惑。
據科學家最近的研究表明,引起賭博成癮的原因,並非如人們原來所想象的是完全心理性的,也並非如人們常說的完全是對金錢的追逐,心理上的原因當然是存在的,但生理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原因。
英國科學家格裏菲斯博土對15名經常參加賭博的人和15名偶而參加賭博的人進行了實驗,測試這兩組人在玩吃角子老虎機後的各種反應。結果這兩組人都因賭博時的刺激而心跳加快,但在賭博後,常賭的人心跳很快恢複了正常;而偶而參加賭博的人,其心跳卻很長一段時間才恢複正常。進一步研究表明,當他們心跳加快時,體內會產生一種被稱為“內啡肽”的化學物質,正是這種化學物質使得參加賭博的人獲得一種異常興奮的快感。格裏菲斯認為:“由於經常參加賭博的人在賭博結束後會迅速喪失這種快感,故需要重返賭台,以獲得新的快感。”格裏菲斯同時還發現,越臨近贏牌,賭徒的思維能力越低,因為這時正是體內“內啡肽”分泌的高峰期。
這科研成果解決了長期對非物質進入人體而引起的成癮性的單純心理成因理論造成的諸多令人困惑的現象,甚至有利於解決為什麼有人容易成為賭徒而有人卻不容易受到影響的原因,對認識成癮現象和解決這一人類難題十分有益。
在這一成果的基礎上,格裏菲斯的研究給賭徒提供了一種新的戒賭方法,這就是給賭徒服用一種阻滯劑,這種藥物可以阻止體內產生“內啡肽”,以使賭徒較早地停止其賭博行為。
除了以上所說的比較常見的癮,生活中有一些在常人看來比較奇怪的癮。
比如有一類女性,每天清晨都要花上兩個小時來打扮自己,有時會因為一點點不完美而重來,就像一位女士說的:“哪怕遇到火災或地震,我也不會不化妝就跑出來。”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病態心理。她們通常對自己要求過高,潛意識裏在不懈地追求完美,但社會或生活中的某些不完美卻讓她們感到很失望,所以,她們就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竭力想用自己的完美來彌補社會和生活中的不完美。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心理補償”。
我們還會看到,生活中有的人是工作狂,他們做起事情來就無法停下來,除了必要的休息,幾乎從不閑著。這是因為這種人對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他們認為完美的外表和地位才能保證他們被愛和獲得尊重。為了贏得讚許,就經常強迫自己做出一些行為以滿足人們的期望。這種現象被稱作“表演上癮”。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瑟·塞爾拉米克利博士提出:“表演上癮者始終忙著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隻有不停地忙碌,他們才會覺得活著有意義。”阿瑟博士認為,表演上癮者在如下方麵存在障礙:耐心傾聽別人談話、讓自己放慢節奏、睡眠、時間安排、自我保養(如運動、食療養生等)。
前麵說到的成癮性,大都是對人有害的例子,其實成癮還有許多有利的種類。比如發明家,通過精思和巧慧而發明了一種產品,從而獲得極大的欣快、愉悅和滿足,“這個人鑽研小發明成了癮”;有的人從讀書中得到這種欣快、愉悅和滿足,於是人們說他“將書看成了命”;還有的人對計算機入了迷;有的人愛詩歌愛得發狂……這一切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它也是成癮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