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稱霸海上 第6章(1 / 3)

第2卷 稱霸海上 第6章

人類能在海底穿越而過嗎?人類能在地麵行,能在天上飛,但是,能在海底穿越而過嗎?回答是肯定的。

現在不少國家已經開鑿了海底隧道。

開鑿海底隧道,是人類利用高新工程技術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大膽實踐。

與修建陸上隧道相比,鋪設水底鐵路在勘探、設計、施工等各個方麵的難度都大大增加。

目前,全世界已建成和籌劃建造的海底隧道有20多條,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國、西歐等技術發達的國家。

海底隧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大多是鐵路交通的組成部分,也有的是城市地鐵和汽車的通道。

美國的曼哈頓島和長島、新澤西州之間,開挖了5條海底隧道,用於汽車通行。

日本修建的青函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

青函隧道自1964年正式開工,由於受地形和火山活動的影響,施工地段地質複雜,再加上特殊的海底地下作業,施工中遇到了許多料想不到的困難。

不過,工程技術人員並沒灰心,他們采用了先進的掘進技術,從海峽南北兩岸同時並進,到1987年通車時,總共挖出砂石上千萬立方米,總投資數十億美元。

青函隧道鑿成後,成為貫穿日本南北的大動脈。

北海道與本州之間的交通將不再受惡劣氣候的影響,運輸能力大大提高,使日本首都與北海道首府之間的直快列車縮短了好幾個小時。

意大利到西西裏島的海底隧道是一條懸浮式海底隧道。

整個建築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巨大的管道置於水中30米深處,混凝土管道既不下沉也不會上浮。

為防止車輛通行中所引起的隧道擺動,運行車輛全部采用計算機控製。

隧道上下兩層是汽車路線,每層有3條行車道,火車鐵路位於隧道左右兩側。

采用這種技術建造的海底隧道,要比普通的橋梁隧道造價低二分之一,而且具有理想的抗震功能。

此外,香港與九龍之間的海底隧道、英法兩國合建的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也是傑出的海底工程。

海底隧道將分隔海洋兩岸的人民連接在一起,使鐵路運輸業走出陸地、伸向海洋,標誌著人類交通科技發展的新水平。

21世紀列車有何發展趨勢?新世紀,人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列車的發展趨向便是其中之一。

人們在乘坐火車時,總希望能安全、舒適、迅速、準時地到達目的。

因此,提高列車的速度和自動化,就是今後火車發展的主要趨向。

現在,德國已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火車試驗台,以便更快地研製和改進新型高速火車。

這座現代化的試驗台,應用大型電子計算機和幾百個精密探測器、模擬試驗了機車各個部位的運行情況、車輪承受的壓力,車廂的振動、摩擦力,鋼軌磨損等,從而試製出了超高速的新型機車。

未來的列車車廂將采用經過宇宙飛行試驗的輕金屬材料製成,以減輕列車重量,提高火車的行駛速度。

另外,高速鐵路需要新的管理技術和能源輸送裝置,以及與鐵路有關的環境保護措施等。

在這些方麵,各國都進行了研究試驗,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法國研製成功了一種輕便自動火車、這種無人駕駛設在遠處的指揮中心計算機操縱的新型火車,能以時速800千米的速度沿著地下圓型水泥隧道向前飛馳。

它將是未來火車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日本的東日本鐵路公司提出了短壽命的“一次性”設計概念。

這個概念把原來列車設計的30年使用壽命一下子縮短到13年。

首批按“短壽命”原則設計而成的兩個列車組,已於1995年初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該列車采用了在使用壽命周期內幾乎無須保養的零部件,確保13年內列車不大修。

采納該設計原則的專家們認為,過長的使用壽命反而會增加列車的製造成本和維修費用。

這種新的設計原則是否能如願以償,人們將拭目以待。

此外,奧地利鐵路公司首次運用全模塊式的結構設計技術,生產出模塊式列車。

日本九州鐵路新添置的一種被稱為“充滿歡樂氣氛遊樂場”的仙境快車。

這些車型都代表著未來列車高速化、自動化、多樣化的發展新趨勢。

獨木舟是誰發明的?關於船舶,我們對它可能沒有車輛那樣熟悉。

不過我們都知道,它是曆史悠久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