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無論是翩翩的一葉扁舟,還是風浪中的蹈海巨輪,都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船舶的出現,世上流傳著許多美麗的神話,這些神話為我們描述了船舶奇妙的誕生過程。
據考古發現,最早的獨木舟距今約有1萬年的曆史。
古書中說的“刳木為舟”,就是原始人類最早的製造獨木舟的方法。
當時,由於木質堅韌,隻用石斧削砍木材極難完成船的製作。
我們的祖先根據生活中用火的經驗,把火也用作造船的手段,同石斧等配合使用。
一根樹幹除了要挖掉的地方外,將其他表麵都塗上了一層厚厚的泥巴,然後用火燒烤要挖掉的部分。
這樣,有泥巴的地方木材燒不掉,就被保存下來,而沒有泥巴的地方被火燒成一層炭,然後再用石斧來砍。
這樣將火和斧輪番使用,終於獨木成舟,渾然一體,造出了最原始的船。
獨木舟的製造成功,是人類曆史上的一件大事。
有了獨木舟,人類的活動範圍就擴大到了江河湖泊以及海洋,為開拓新的天地創造了條件。
在我國流傳最廣、記載較詳細的造船故事,要數大禹造舟治水的神話。
堯舜時代,洪水不斷泛濫,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舜讓禹負責治水,禹領命後,為了更好地指揮治水工程,決定製造一隻獨木舟。
禹聽說四川某地有棵大梓樹,直徑有一丈之多,於是帶領木匠前去砍伐。
此時,樹神化為童子阻止砍伐,以人民生命為重的禹憤怒的指責他,砍下了這棵大樹,讓木匠們造了一隻輕巧的獨木舟。
禹乘坐這隻獨木舟,輾轉來去,指揮治水,最後取得了成功。
此外,西方流傳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中國古代伯益、番禺等造舟的故事,都反映了人們對船所產生的美好想象。
神話畢竟是神話。
獨木舟絕非古代某一個人的發明,更不是聖人的創造,它是人類祖先集體智慧的結晶。
明輪指的是明朝時期的輪船嗎?早期的輪船,在兩舷裝有類似水車的裝備,稱為明輪。
明輪由蒸汽機驅動。
明輪在輪緣安裝的槳片設在水中,轉動時把河水向後推,靠著河水的反作用力,船就前進了。
而現代的輪船,則是用螺旋槳在水中推動的,它一般安裝在船尾中部水線以下,就像一個巨大的電風扇。
電風扇可以在轉動時把空氣推向前方,而船的螺旋槳則由發動機帶動,把水向後方推出,水作用於船體,把船向前推進了。
明輪式輪船比用人劃槳的船要優越得多,它可以在內海和內河中航行。
另一方麵,它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
由於輪子大部分在水麵以上,當海麵、河麵因風而吹起波浪時,船體就會顛簸得厲害,輪子也隨之上下波動,一會兒大半沒入水中,一會兒又幾乎脫離水麵,因此攪水的力量減弱了,輪船的速度也會下降。
同時,明輪也容易受狂風惡浪的襲擊而損壞,因而需要改進。
1802年,美國人史蒂文斯製成第一艘用螺旋槳推進的汽船。
一年後,經改進的螺旋槳汽船製造成功,並在哈德遜河上順利航行,但這種船真正應用到航運卻是40年以後。
1843年,英國人建成了全部是鐵製的、螺旋槳作動力的“大不列顛號”輪船,從利物浦航行到紐約,首次橫渡了大西洋,取得了完全成功。
當時,還有很多人不相信,船尾用小小的螺旋槳所產生的動力會超過巨大明輪的動力。
為此,英國海軍於1845年做了一次實驗來驗證。
人們用粗繩將兩艘馬力相等、排水量相當的船尾部係好,其中一艘是明輪式船,另一艘是螺旋槳式船,然後讓兩艘船全力進行“拔河比賽”。
比賽結果證實,螺旋槳式船更省力,它可以把拚命撲騰水花的明輪式船每小時拉出2.5海裏(1海裏=1852米)。
為此,英國海軍以及全世界都開始采用鐵製螺旋槳作蒸汽機輪船的推進器了。
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場動力革命,為造船業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為什麼隻有中國船舶在觸礁後仍能繼續航行?宋元時期,海上交通異常繁榮,東來西往的船隻不斷穿梭於茫茫大海上。
說來奇怪,同是海船,在觸礁後船體破裂的情況下,外國船舶很快就進水沉沒,唯獨中國船舶雖也進水,但不多,仍能繼續航行,駛抵口岸卸貨後,加以修複,仍能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