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卷 遨遊太空 第14章
空間站時代來臨了嗎?空間站也是一種飛行器,與一般的航天器相比,它是更大的、更先進的、飛行時間更長的飛船。
科學家把它比喻為一個環繞地球運動的、半永久性的“活動房子”,人們可以輪流在那裏進行科學研究、試製新產品。
空間站是太空科學研究的基地。
在空間站上,主要實驗與失重有關的種種學科,項目非常廣泛,包括生物、物理、化學、冶金、工藝、材料等各個領域。
另外,還有對地球及整個宇宙空間進行觀測的項目。
空間站一般由幾段圓柱形的艙段構成,是最早可住人的“太空樓閣”,這裏設有工作艙、服務艙、對接艙,所有設備都裝在艙內和艙的外表麵上。
空間站進入軌道後,艙外的太陽能電池板和天線等自動展開。
工作艙內,設置著各項研究試驗用的有關儀器設備。
服務艙內,裝有機動發動機、姿態控製發動機、推進劑、氧氣瓶、供電係統、無線電係統等。
對接艙則用以對接載人飛船或運送給養的載貨飛船等.最早建立空間站獲得成功的有前蘇聯的“禮炮號”空間站和美國的“天空實驗室”空間站。
1971年4月19日,前蘇聯將“禮炮1號”空間站送上地球的近地軌道,這一壯舉把載人的航天活動推向了高潮。
這個空間站的主體最大直徑4米,總長12.5米,總重約18.5噸,它隻在軌道上運行了半年,進行了綜合性的科學考察和對地觀測。
此後,前蘇聯人相繼發射了6個“禮炮號”空間站,都是以“禮炮1號”為基礎,改進設計、更新設備而發展起來的。
1973年5月14日,美國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將“天空實驗室”空間站發射到435千米高空的近圓形軌道上,每93分鍾繞地球一周。
這個空間站是美國的第一個航天站,主體直徑7米,長36米,總重82噸,有軌道艙、過渡艙、多用途對接艙、觀測用的望遠鏡和供給能源的太陽能電池板等。
隨後,美國又用“土星1B”運載火箭將“阿波羅”載人飛船送上太空,與它對接。
這個“天空實驗室”在曆時近半年的時間裏,先後接納了3批共9名宇航員參加實驗和生活,開展了許多科學研究工作。
他們用58種儀器對生物學、航天醫學、太陽物理、天文、地球物理和材料工藝等學科做了270多項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移居太空的開端嗎?1993年9月,美國和俄羅斯聯合簽署了一項協議,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和美國“自由號”空間站的基礎上,共同建造大型的國際空間站,後來由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空間局一起參加建造大型的國際空間站,計劃從1997年11月開始建站,到2002年6月建成。
這個空間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國際空間站,稱為“阿爾法號”國際空間站。
計劃中的這個空間站總重達415噸,主桁架梁長88米,太陽能電池板展開的最大寬度為110米,可長期居住宇航員6名。
建站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
國際空間站包括6個實驗艙、1個居住艙、2個節點艙,以及服務係統和運輸係統等。
開始建站時,俄羅斯首先用“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功能齊全的“和平2號”的核心艙到平均354千米高度的裝配軌道上,這可為建站工作供給能源、備用燃料、推進裝置和多個對接口,具有推進、導航、姿態控製、散熱和跟地麵站通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