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 科技與技術 第16章(1 / 3)

第4卷 科技與技術 第16章

你知道科技與交通的關係嗎?世界交通運輸業發展的曆史證明,新型運輸方式的出現、運輸裝備性能的改善和運輸係統結構的演進,科技進步起著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隻有蒸汽機、內燃機和噴氣發動機等的發明,才有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等現代運輸工具的相繼誕生和廣泛應用,才有現代綜合運輸結構的不斷演進。

1807年,蒸汽機用之於船舶,蒸汽機船問世,開創了以機械為動力的現代交通運輸的新紀元,致使交通運輸的能力、速度、效率和效益得到空前提高,實乃以往的運輸工具不可比擬,徹底改變了交通運輸的麵貌。

蒸汽機船一經問世便在早期的工業化國家迅速發展,並成為19世紀上半葉交通運輸發展的重點。

同時,為適應船舶大型化和航道網絡化的需要,這些國家斥以巨資,大規模地整治航道、開鑿運河、連通水網、興建港口,使得沿用數以千年的天然水道和港埠等水運基礎設施第一次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使得以機械為動力的水路運輸在較短時期內便取代了以畜力為動力的陸上運輸而成為貨物運輸的絕對主力。

1825年,鐵路運輸出現,鐵路運輸因其兼具水路運輸運能大、成本低之所長,彌補了水路運輸速度慢、受地理條件限製之不足,滿足了工業生產對客貨運輸的更高要求,解除了工業布局對水路運輸的過分依賴,從而在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國家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網絡。

鐵路運輸一經問世,便使水路運輸麵臨著激烈的競爭威脅,進而迅速地動搖了水路運輸的主導地位,取代水路運輸而壟斷客貨運輸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1887年,公路汽車問世,公路建設開始起步。

一戰後,汽車工業飛速發展,路網規模迅速擴展,公路運輸機動靈活、迅速方便的優勢得以充分體現而逐步成為短途客貨運輸的主力,並在中長途運輸中與水路、鐵路尤其與鐵路運輸展開競爭。

同時,在此前後,管道和航空運輸也相繼出現。

至此,由5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現代綜合運輸體係初見雛形。

二戰後,在運輸需求的推動下以及技術進步的支持下,電氣化鐵路、高等級公路和超音速飛機迅速發展,運輸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運輸結構發生重新調整。

尤其高等級公路和私人小客車迅速發展,徹底打破了既有的市場格局,使公路運輸在客貨運輸市場均躍居主導地位。

鐵路運輸在長途運輸方麵保住了部分市場,但更多地已被公路和航空運輸所取代;內河運輸在大部分散貨運輸方麵雖擁有一定份額,但總體上走向萎縮,遠洋運輸則在外貿貨運中獨占鼇頭;管道運輸在油氣運輸中獨具優勢。

20世紀7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進入後工業化時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高新技術層出不窮,技術進步從運輸需求與運輸供給兩個方麵極大地促進了運輸結構的升級,使旅客運輸走向高速化和舒適化,貨物運輸走向專業化和重載化。

高速公路、豪華客車、高速鐵路、重載列車、大型船舶、專用碼頭、寬體客機和大口徑自動化管道等迅速發展,各種運輸方式技術檔次大幅提高。

例如,目前運能最大的運輸船舶其單船載重量已超過45萬噸,速度最快的民用飛機其時速已超過1000km。

毫無疑問,這種能力和速度的大幅提高,是多領域交通科技不斷發展和成熟應用的直接結果。

尤其以信息技術為主體的高新技術(如CAD、GPS、GIS、EDI、MIS和ITS等)迅猛發展,並廣泛滲透到交通運輸的勘測、設計、施工、運營和管理等各種傳統業務和傳統技術之中,極大地縮短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提高了工程質量,降低了造價,改善了運輸裝備的運輸能力、運輸效率、資源占用、物資消耗、運營成本、環境影響和服務質量等多方麵經濟特性,從而直接推動了運輸結構的升級。

例如,通過采用公路CAD技術,原由10多人費時1年多才能完成的公路設計工作量,如今一般2~3個人在2~3個月就能完成,工作效率提高近10倍,同時設計質量也大大提高。

總而言之,交通運輸發展與交通科技進步密不可分。

可以說,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及綜合運輸結構演進的曆史,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各種交通科技不斷發展和推廣應用的曆史。

交通科技體係是指各種交通科技依據一定秩序排列組合形成的統一體係。

這種排列組合秩序體現了各種交通科技的相關性和層次性。

而且,這種相關性和層次性因描述的角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