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性食物,既不偏寒,也不偏熱,介乎兩者之間,通常具有健脾、開胃、補益的作用,多用於一般病症。而由於其性平和,故一般熱證和寒證都可配合食用,尤其對那些身體虛弱,或久病陰陽虧損,或病症寒熱錯雜,或內有濕熱邪氣者,較為適宜。
食物中屬於平性的有粳米、糯米、黃豆、蠶豆、赤豆、黑大豆、玉米、花生、豌豆、扁豆、黃花菜、香椿、胡蘿卜、白菜、蓮子、芝麻、葡萄、橄欖、豬肉、鯽魚、鴿蛋、芡實、牛奶等。
9.食物排毒的"五味"
五味,即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它是中藥學基本理論的組成部分,是中醫用來解釋、歸納中藥藥理作用和指導臨床用藥的理論根據之一。同理,食物排毒五味也是解釋、歸納食物效用。
中藥學重要著作《本草綱要》說:"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緩,辛者能散能橫行,鹹者能下能軟堅。"藥物的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別有收、降、補、散、軟的藥理效用,食物的五味亦具有同樣的功效。了解不同食物所具有的性味,有助於正確地選用食療方中的食物,以取得預期的排毒效果。
根據藥物的主治功能反推食物的"功能藥味",即該藥有某種"固有藥味"的主治功能,卻無該"固有藥味"的口感,如油菜薹、白蘿卜、生石膏等決無辛辣的口感,但它們卻具有解積宣散的辛味功效,所以仍賦予它們功能的"辛味"。這是中醫藥給藥物定"味"的特殊手段,也是使食物藥味化的重要方法。例如:馬齒莧、赤小豆、旱蓮草等,具有功能的"酸味";莧菜、豬腎、石決明具有功能的"鹹味";蠶豆、豬肉、百合具有功能的"甘味";大豆菜、豬肝具有功能的"苦味"。
根據五味確定食物的藥效,五味的作用,也是根據藥物作用於機體發生不同的反應和治療效果而確定的。早在《內經》中就有"卒散"、"甘緩"、"苦堅"、"酸收"、"鹹軟"及"淡味滲泄"等記載,結合後世諸醫家之說,歸納起來,其主要作用是五個方麵:
①辛味食物多具有解表、行氣、消風、通陽的藥效,多用於外感表症或氣血阻滯之症,如蔥、生薑、辣椒等。
②甘味食物多具有滋補、和中、緩急、止痛、潤腸的藥效,如梨、飴糖、蜂蜜等。
③苦味食物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通泄的藥效,如苦瓜、苦筍、苦蕎麥、茶葉等。
④酸味食物多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消食、生津的藥效,如酸梅、山楂、刺梨、馬齒莧等。
⑤鹹味食物多具有軟堅、散結、瀉下、化淤的功效,如蜇皮、海帶、墨魚等。
"醫聖"張仲景曾經說過,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可見,食物的味還直接影響到機體的健康,應引起重視。
10.食物排毒的歸經與藥效
中藥歸經是根據中醫髒腑經絡學說,結合藥物對機體的選擇性作用歸納而成的。歸經包含著趨向和歸屬兩個含義。可以理解為是指藥物作用的部位、作用範圍和選擇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概念。祖國醫學認為,每一病症都是髒腑、經絡發病的表現。任何病症均可辨證分析認定其發病的髒腑部位,故將排除某髒腑、經絡病毒的藥物歸入某經。
①根據"五味"所主確定食物歸經和藥效。歸經是指藥物功效的特殊指向,對髒腑組織所產生的特殊效能。《素問·宣明五氣論》曰:"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鹹入腎。"說明五味不同則藥效各有所偏。例如,辣椒、蔥、薑多治肺係病毒;羅漢果、大麥、大棗多治脾係病毒;醋、酸梅、桃多治肝係疾病;茶、苦筍多治心係疾病;海參、淡菜多治腎係病毒。
②根據五色為主確定食物的歸經和藥效。《素問·五髒生成篇》曰:"白當肺,赤當心,青當肝,黃當脾,黑當腎。"這表明食物五色不同,療效走向也不同。如薏苡仁宣肺氣,大棗補心血,青菜瀉肝火,生薑散胃寒,黑芝麻潤腎燥。
③根據髒器還補理論確定食物的歸經和藥效。中醫理論認為,不同部位的動物藥,可治療與人體相應部位的病變,這就是"髒器還補"理論的基本內容。如動物的肺補肺,動物的脾補脾,動物的心補心,動物的肝補肝,動物的腎補腎。
11.辨證施食與排毒
在"辨證施食"與排毒中,常要辨清表、裏、寒、熱、虛、實不同的證情,其所給的飲食也有所不同。同樣是感冒病人,在中醫看來就有風寒、風熱之分,飲食也有所不同。風寒性感冒應該吃溫熱散寒的食品,如生薑紅糖茶、大蒜胡椒粥、桂皮牛肉湯、牛乳咖啡等。而風熱性感冒對上述食品就不適宜了,應吃些綠豆湯、薄荷粥、藕粉糊、番茄汁、西瓜露等養陰生津之品為佳。虛證一般是指身體機能低下、衰退而出現的病理狀態,是一種正氣不足的現象,中醫稱"精氣奪則虛",常見於久病或營養不良患者(包括運動性疲勞患者)。症狀為消瘦、乏力、精神不振,對疾病的抵抗力差,生病後不易恢複和痊愈。實證是指病邪過盛,機體反應性強的病理狀態,中醫稱"邪氣盛則實",如高熱、胃腸積食、便秘、過度興奮、某些內分泌器官的功能過盛等情況。根據辨證施食的原則"虛則補之",對虛證患者應給以補氣血、助陰陽的血肉有情之品(指動物性食物),如雞鴨魚肉之屬,來滋補身體。對實證則根據"實者瀉之"的原則給以清淡而不肥膩或有輕度瀉下作用的食物,如蔬菜、瓜果、山楂、麥芽、蘿卜、筍類、果汁等食品為宜。
12.食物排毒要因人而異
寒涼的食品適宜於溫熱的體質;而溫熱的食品適宜於寒涼的體質。因此,應針對不同的體質實施食療排毒。不僅如此,因年齡不同,用藥膳時也應有差異。小兒體質嬌嫩,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老年人多肝腎不足,用藥不宜溫燥;孕婦恐動胎氣,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這都是在選用食物排毒時應該注意的。
13.食物排毒的辨證用膳
中醫學講究辨證施治,食物排毒也應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料配伍。如濕重的人胃口不太好,或者容易飽脹,這類人通常就應選擇芳香的、能幫助消化的食品,而不宜吃太甜、太油膩,以及茶、酒之類,因為這些食品可以"助濕",加重濕的表現。而且一些涼性的、大補的食品也不相宜。又如:血虛的人多選用補血的食物;還有脾虛、氣虛的人適宜於吃一些補的食品,而涼性的食品就不適宜。
14.食物排毒的因時用膳
中醫學認為,人與日月相應,人的髒腑氣血的運行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用寒遠寒,且熱遠熱"雖是中醫學治療用藥的基本原則,但同樣適用於食物。即在寒冷的冬天,應該少用或不用性質寒涼的藥物,多服食熱性的食物;而在炎熱的夏天,應避開、少用性質溫熱的藥物,多吃偏涼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