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平喘--蝸牛
蝸牛是一種軟體動物,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祖國醫學認為,蝸牛性寒、味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軟堅、平喘利尿、通乳等功用。《本草綱目》說它能"治諸腫毒,痔漏,製蜈蚣蠆毒"。蝸牛適用於鼻衄、咽喉腫痛、哮喘、消渴、腮腺炎、痔瘡、脫肛、疝氣、爛腳、風熱驚癇、瘡癰腫毒等病症。
近幾年來,科學家從蝸牛體內提取了凝血素、催產素等,應用於臨床和血液研究。取白蝸牛消化液中的多種生物酶,可用於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研究。
蝸牛性寒,脾胃虛寒者慎食為妥。
清熱利尿--田螺
田螺性寒,味甘、鹹,有清熱利尿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內熱、小便短赤、黃疸、腳氣、消渴、痔瘡、便血、目赤腫痛、疔瘡腫毒。田螺肉含蛋白質高達18%,所含脂肪則不到1%,適宜於肥胖及血脂、血壓偏高者食用。田螺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用於治療腳氣病。常吃田螺肉,可增強肌肉彈性,使皮膚光滑細嫩。田螺還有鎮靜腦神經的作用。
平肝利尿--河蚌
河蚌性寒,味鹹,有清熱滋陰、明目解毒、平肝安神、利尿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毒內盛,目赤腫痛、痔瘡出血、婦女下體味腥及血崩等病症,並能祛酒毒。由於河蚌性寒,又有利尿的作用,適宜於熱病小便不利者食用。由於它能平肝安神,故肝陽上亢型高血壓、黃疸型肝炎、膽囊炎、急性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和糖尿病者宜於食用。河蚌可與魚燉煮食用,也可與肉燉煮食用,均有滋陰補虛的功效,適宜於陰虛體弱者解毒祛邪。
排毒強援--蛋
蛋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同時含有非常豐富的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A、B群,D和E)、礦物質(包括蛋黃中的鋅和鐵)以及氨基酸,蛋黃中含有卵磷脂這種營養成分,其中的膽堿在脂肪代謝等多種代謝作用中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蛋是排毒療程中非常理想的食物。蛋黃雖然含有膽固醇,但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不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指南中還指出,每周吃10枚蛋(包括製作麵包和點心所使用的蛋)應該是安全的。
蛋有益於排毒之用主要有二:①優質的蛋白質來源;②含有能夠支援排毒作用的氨基酸。
生血利腸--豬血
豬血是一種價廉物美的食品。祖國醫學認為,豬血性平、味鹹,具有生血、利大腸等功用,適用於頭暈目眩、腹脹、宮頸糜爛等病症。
據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豬血中的血漿蛋白,經人體胃液等分解後,有排毒和滑腸的作用,能與浸入人體腸道的各種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發生化學反應,並使其排出體外。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經常接觸各種粉塵、毛屑的人群來說,每天吃一些豬血,具有清腸除汙、排除腸道毒素的作用,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
豬血中所含的鉻元素,對預防動脈硬化和冠心病有一定的作用,對機體的物質代謝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促進機體對毒素的排除,防止惡性腫瘤的發生。
排濕解毒--泥鰍
泥鰍又稱鰍魚,肉質細嫩,營養價值極高。據測定,每100克泥鰍肉中含蛋白質22.6克,比一般的魚類、肉類高;還含有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煙酸等;所含的脂肪成分較低,膽固醇更少,且含有有一種可以抵抗人體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質--不飽和脂肪酸,因此很適宜中老年及肥胖者食用。中醫認為,泥鰍肉性平、味甘,可補中氣、祛濕邪、止泄瀉、除黃疸,能排除體內濕熱之毒,可以作為排毒食物經常食用。
祛瘀排毒--鯉魚
鯉魚性溫,味甘,有安胎通乳、除濕消腫、祛瘀消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喘滿、黃疸煩渴、妊娠水腫、胎氣不安、乳汁不暢。鯉魚營養價值很高,特別是蛋白質的含量很高,可供給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肉質細膩鮮嫩,美味可口,醫家稱它為食品之上味。
補脾利水--黑魚
黑魚味甘,性寒,具有補脾利水、調補陰陽等功能,能活血通絡,有助於治療水腫、瘡癤、頑癬、痔瘡、筋骨不舒等病症。黑魚的利水作用較強,在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即有記載。民間常用於治療肝硬化腹水等病,癌腫兼見腹水者,亦多配合食用,有助於利水逐毒。黑魚含有蛋白質及多種氨基酸,既能養血補虛,又能健脾利水。脾胃虛弱,氣血虧虛,水濕停滯,症狀表現為麵色萎黃、肢體困重、脘腹痞滿、口淡不渴、嘔惡不適、大便溏薄者,可以選用。
祛風解毒--蛇肉
蛇肉是廣東等地百姓喜食的一種食物。祖國醫學認為,蛇肉性平、味甘,具有解毒、祛風、通絡、抗過敏等功用,適用於咳嗽多痰、手足麻痹、風濕關節炎、黃褐斑、濕疹、痱子、青春痘、皮膚瘙癢、小兒熱風症等癇症。
據有關醫學研究認為,蛇肉具有調節血脂、減少皮脂分泌、增強機體免疫力等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