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食物清理人體內毒素法 第一章 食物清理大腸法(1 / 3)

第四卷 食物清理人體內毒素法 第一章 食物清理大腸法

1、清理大腸的意義:

在清理大腸之前,我們要弄清為什麼要對大腸進行清理:

從耶穌到印度瑜珈,都強調過應清理大腸,並指出了清理方法。我國呂祖很早以前就說過:欲要不病,腸中常清,欲要不死,腸無渣滓。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病理學家梅奇尼科夫開創了醫學上獨樹一幟的"自身中毒"學說,其基本觀點就是:大腸積聚的食物腐敗之後,形成有害物質,引起自身中毒,於是發生疾病和衰老現象。

自身中毒往往到了較嚴重程度才為人所覺察和引起重視,這就是發生便秘之後。凡患便秘之人,都有自身中毒症狀,表現為渾身乏力,容易疲倦,腰酸背疼,心煩多夢,容易發怒,頭暈頭疼,食欲下降,腹部不適,呼出氣有惡味,失眠目赤,出現中醫所說的"上火"症候。這時才覺得"該治一治"了。

可是,沒患便秘的人,就不存在"自身中毒"嗎?事實上不發生自身中毒的人幾乎不存在,區別隻在於自身中毒程度不同。這樣說的根據是:根據現代醫療保健知識,到目前為止,清楚了解飲食科學真知的人實在不多,而在他們當中,能嚴格遵照飲食科學進行實踐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更何況人體大腸需進行經常性的清理保潔,在我國,這種清理尚未起步。在這種情況下,試問,能保持大腸較清潔,避免自身中毒的人,又能有多少?

自身中毒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不易為人感知,因而更容易忽視。日積月累,人到了中老年,慢性自身中毒累積到一定程度,疾病就會纏身了。

偶然的自身中毒,例如一次美餐吃得過飽,傷了胃,危害並不大,而一段時間的自身中毒之後如能改弦易轍,對健康或許無大礙。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都在向慢性自身中毒的道路走去,不知錯者在走,知錯者也不肯回頭。為什麼"知錯者也不肯回頭"?這是因為,由一般的自體中毒變為慢性自體中毒,有三條難以克服的基本原因:第一是飲食原因--貪食美味,蛋白質和澱粉類食品混餐;主要食用精製加工食品及脂肪類食品,而綠色蔬菜、水果食用比重太少。第二是神經和心靈有某種不良負荷,或情緒易於波動、易於受刺激,不能迅速克服應激反應。第三,由於懶惰,不能改變運動量太少的生活方式。

對於懷疑洗腸必要性的人,這裏向您介紹一下俄羅斯人體清理保健專家涅波米婭霞婭和博奇科娃的數據。這兩位女專家在她們合著的《家庭綜合醫療手冊》一書中說:"一個自我感覺良好、身體不超重、實際上健康的人,在30~40年期間(有時甚至更年輕),腸中滯積的垃圾可達8~10公斤,而猝死的癌症患者可有25~30公斤垃圾。沒有滯積垃圾的人是不存在的。"

英國倫敦一名醫生切割下一死者的大腸,從中清出10公斤變得像石塊一樣的糞便,一些外國外科醫生說,他們切割下的結腸,有70%的比例含有異類物質、腸蟲以及硬如石頭的滯積多年的糞便,它們沉積在大腸的內壁上。

在一般情況下,成年人每天從小腸進入大腸的食物和水分為2000克左右,經過大腸的吸收,總物量的9/10被吸收了,隻剩下200~300克糞便。正常人一晝夜應有1~2次排便。正常的排便,應感到"快速、順暢、徹底",便後感到渾身輕鬆痛快。糞便形狀應成形,如牙膏狀,幹濕適度,沒有惡臭味道。如果排便不暢,便形不正常(如球狀)或有惡臭味,就說明您已明顯地處於自身中毒過程中了。如果在24~32小時內沒有一次排便,就應被視為便秘,那就已經處於較嚴重的自身中毒過程中了。

在大多數情況下,自體中毒並無自覺症狀,所以難以覺察。隻要不講飲食科學,攝入的食物在一定的時間內不能被全部消化和吸收,就一定有一部分會發酵和腐敗。腐爛、酸臭、充滿毒素的液態腸溶物在大腸內被吸收,通過腸壁滲入方式並通過血液及淋巴進入全身,毒害整個肌體。這種自身中毒是慢性的,經過多年,就會使人發病。

清理大腸的意義是:

清理大腸的必要性還表現在對腸道癌症預防的巨大意義上。醫學博士梅奇尼科夫在他撰寫的《人之天性研究》一書中說,在他診治過的1148名腸癌患者中,有1022名即89%的患者的癌變出現在大腸上。

關於清理大腸與人體健康的巨大意義,這裏特別介紹一下大腸的一項鮮為人知的功能--刺激人體相應器官的功能。

不少人都知道,刺激身體某一局部,就會對身體其他器官產生影響,例如,刺激(按摩、針灸)腿上的足三裏穴會改善人的胃腸道狀況,刺激腳底湧泉穴會對全身有較廣泛的功能調整;另外,人體某一器官常常布有與全身器官相連結的點,如耳朵、鼻腔、足部隻要刺激其中某一點,就會治療該點所代表的身體其他部位或器官的疾病。俄羅斯醫學家庫林諾夫也是基於類似的道理,在他編著的《俄羅斯人民醫療手冊》一書中指出:大腸的每一段位,分別與人體的其他器官有一定關聯,對相應器官具有刺激作用,這種刺激是這樣形成的:當腸憩室(向外膨脹,鼓出的袋狀突起)內充滿了摻有消化液的細碎食物後,微生物便在其中大量繁殖,於是產生原生質形式的能量。這種能量對腸的該部位形成刺激,從而通過該部位刺激與其相關的體內其他器官。

由此,清除掉大腸中的垃圾,就能恢複大腸對體內其他對應器官的刺激功能,對人體保健具有另一層特殊的意義。

2、清理大腸的準備工作

清理大腸,有人稱為洗腸,即清洗腸中垃圾。怎樣清洗大腸?最有效、最簡便而又花錢少的方法,就是自己給自己灌腸。有人一聽說"灌腸",就以為隻有醫院才能做,其實不然,隻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識,人人都可以做到自己給自己灌腸。它是一項安全的方法,其禁忌症也是很少的,當然,初次灌腸,最好是請有實踐經驗的人在給予以輔導。

在灌腸之前,需做以下準備工作:

①準備好灌腸用具

到醫療器械用品商店買現成的一般醫用的灌腸器--高度為19厘米、直徑為14厘米,容積為2升的搪瓷缸,也稱下口杯,還稱"吊桶",其內有容積刻度,外側靠近底部有一能套上軟管的出水小嘴兒。再買一條與灌腸器出水口相匹配的橡膠軟管就行了。這種軟管,長度一般為110厘米,也應在醫療器械用品商店買,這樣有質量保證。如果商店賣的軟管上配有帶開關的硬質插管,可卸下不用。

灌腸器上部有一孔兒,可利用又粗又長的螺絲釘穿過此孔將灌腸器牢固地掛在牆上(但灌腸器應能自由摘下,以便用後清洗),或者將灌腸器置於桌上備用,灌腸器放置的高度,距離地麵80~120厘米左右為宜,選擇這一高度,首先是因為可以使灌腸液保持一定壓力,以便自然地灌入腸中。另一方麵,這一高度剛好能達到使軟管往肛門內插入所要求的深度(15~25厘米)。

②準備好灌腸液

使用什麼樣的灌腸液,對於能否取得良好的清理功效至關重要。醫院出於治療便秘目的使用的灌腸液,多為硫酸鎂、高錳酸鉀、山梨醇、肥皂液或其他藥品性質的溶液。但是,任何化學性質的物質都不是我們的選擇。我們始終遵循對人體健康無毒、無副作用的天然療法原則。

灌腸液的主體部分是溫開水。但是,要想清除掉長期滯積在腸憩室中及黏附在腸壁上的積垢和硬糞塊,隻用一般的溫開水,作用力是不夠的。這樣,通常要往水中添加比例適當的其他物質,製成以清除腸中垃圾為目的的灌腸液。

製備清洗大腸的灌腸液,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要能有力地洗涮、蕩滌腸壁上的積垢;第二,有助於使人體內環境的pH值(酸堿度)保持正常;第三,能抑製腸內使人致病的微生物群落,而又不影響甚至有利於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區係。

目前,各國人體清理專家們最常用並且符合上述三項原則的灌腸液,就是在溫開水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天然檸檬汁,或食用檸檬酸、蘋果醋、大蒜汁、酸奶乳清,在某此情況下也使用甘菊液或藥食同源、無毒副作用的植物汁。外國有些有名望的人體清理專家還主張用人尿或濃縮的人尿。關於灌腸液的具體選擇和配製,我們在下文中結合不同的灌腸方法再另行一一介紹。

③灌腸時應采取的姿勢

以徹底清除腸中垃圾為目的的灌腸,在對"患者"身體姿勢的要求上與醫院灌腸不同。醫院灌腸要求患者躺在床上取側臥位進行,而我們提出的以清除腸中滯積垃圾為目的的灌腸是深位灌腸,力求做到將灌腸液引入大腸更深的部位,故要求患者采取下麵這種肘膝跪式(圖-1):

圖-1灌腸姿勢

灌腸時,下身需裸著,故需單獨進行,有條件者最好在衛生間進行,總而言之,需在廁所旁邊進行。首先應瞧好一個方便地方,參考上麵的灌腸姿勢,事先在地上鋪上幾張紙,麵積要比單人涼席小些,或準備一小塊化纖地毯也可,這樣做是為了在灌腸時使雙肘和前膊附於其上。與此同時,還要準備好一小塊厚泡沫塑料之類的軟墊,以便使雙膝蓋跪於其上感到舒服些。

此外,還應準備好時鍾或表以便掌握灌腸時間;再備好少許食用油,用作潤滑劑,塗抹插人肛門的軟管末端;最後,再用多層衛生紙疊成一小厚墊,以備灌腸後從肛門抽出軟管時將其迅速堵敷在肛門上。

3、各種灌腸方法

①食物汁灌腸法

食物汁灌腸法是著名的美國天然療法專家,活了110歲的翁科爾博士製訂的方法,迄今仍廣泛采用,因其灌腸液較易為大眾所接受,所以,至今廣大洗腸群體仍首選他的灌腸法。

灌腸的最好時間是早晨5~7時,在這一時間進行,最有利於大腸將灌入的液體連同其它腸容物(積垢、垃圾)統統排出體外。當然,如果在早晨無條件做灌腸的話,選擇晚上或其他時間也無不可。在灌腸之前,最好自然排便一次,要盡量排空大便,騰空直腸,然後再做灌腸。

a灌腸液的製備:

應提前準備好溫度為37℃~39℃的溫開水,將其倒入搪瓷灌腸器中。初次灌腸者的溫開水用量,對於成年人來說,可用1.4~1.6升,以後可增加到1.8~2.0升。注意,操作時,為使灌腸液不從軟管中溢出,一定要使插入肛門一端的軟管頭的高度高出灌腸器中的水平麵。我們的做法是,把搪瓷灌腸缸放在高度80厘米的小桌子上,在倒入溫水前,先將軟管這一端斜插入搪瓷灌腸器上緣側部的大孔中,這樣,灌腸液就流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