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健康飲食禁忌 第一章 養生飲食禁忌(2 / 3)

②洪紮人地區居民飲食特點:

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穀中的長壽民族--洪紮人,以素食為生,每天的食物平均熱能隻有462焦耳(1933卡路裏),其食品構成為:蛋白質50克,脂肪36克,碳水化合物365克。夏天主要吃生的蔬菜和水果,冬天吃杏幹、麥芽、羊奶等。

蘇格蘭醫生馬克·加利鬆在洪紮人居住的山穀旁生活了14年,經考察得出結論:飲食是洪紮人長壽的主要原因。與洪紮人居住地相鄰的另一民族,雖然同屬高山環境,因飲食不同,壽命卻短一半。加利鬆回到倫敦後用大量動物做實驗:一組動物吃倫敦人的高蛋白、高脂肪飲食,結果患上了人類各種疾病;另一組吃洪紮人飲食,結果都非常健康。

③對人來說,少吃有哪些好處?

少吃,不過食,就不會形成體內垃圾和毒素。有恒的少食,就會排便順暢,杜絕宿便。這樣就截斷了百病之源。堅持少吃,可有助於治愈許多慢性病,並使人延年益壽。一輩子堅持少吃的人,能健康地活八、九十歲是常見的現象。少食,還可以使人頭腦清晰,身體輕鬆,工作不易疲倦。

中國古訓就有"吃飯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這一說法。

印度瑜珈的觀點是:應讓胃的1/2是食物,1/4是水,另1/4空著,留著為了運動和形成氣體。

④人一天吃多少為宜?

這要看每人具體情況:年齡不同、工種不同、體質不同、飲食習慣不同、個人特點不同,因而不可能實行統一的標準。

俄羅斯的食品保健專家沙塔洛娃在她年過40歲之後的最近40年中,每天食用11克蛋白質(指在食物中的含量,下同),5~10克脂肪,100~200克碳水化合物(澱粉、糖類食品),她在80歲高齡時,健康狀況依然極佳,還能出國旅遊。

俄羅斯另兩名人體保健專家涅波米婭霞婭和博奇科娃認為,對於身高中等的一般人來說,每天最合理的食量應該是1130克~1140克食品,具體劃分應為:

570~620克新鮮水果

400~425克蔬菜

110~140克麵包、米飯及其他澱粉食品

50~100克植物油、蜂蜜、果仁、奶酪、奶渣、雞蛋

11.生食的作用

一切可以生吃的食品都應盡量生吃,為什麼提倡這樣做呢?

第一,生食可以使人體用於消化的能量節省50%。

為了說明這一道理,我們應了解一下"感應自溶"這一概念。讓我們看一看俄羅斯科學家烏戈列夫院士介紹的一項科學實驗:將一隻剛殺死的生的青蛙和另一隻經加熱至熟的青蛙同時浸入充滿人的胃液的透明容器中,在最初幾個小時,加熱過的青蛙的筋腱水解更快些,但是,在此後2~3天中,生的青蛙完全溶解了,而熟的青蛙的結構卻仍然存在。

處於同一胃液中的兩隻青蛙為什麼生的比熟的能發生更快的分解?這一實驗證明:生的蛋白質具有"感應自溶"性質。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隻要是生的,都具有這種感應自溶消化屬性。科學家已查明,50%的水解不是靠胃液中的酶,而是靠自溶組織本身的酶,即酵素。所以,生吃食物,就能利用感應自溶作用進行消化,能節省人用於消化的能量的50%。

第二,生食能保證高度吸收營養。

科學家早已證明:人、動物和植物細胞中都存在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是一種催化劑,借助於它,攝入的各種食物才能發生分解和消化,才能有新陳代謝,細胞才能存活,種子才能發芽,萬物才能生長,人才能發育、生長、生存。這種至關重要的物質就是酶,也稱酵素。酵素不是人體自身生成的,而是主要靠吸收生物的有機物質獲得的。

多吃植物性天然狀態食品有利於多攝取酵素和有機礦物質。凡生吃的食物,其中所含的酵素有60%~80%能進入小腸被人體吸收。

體內有多少酵素,對人的健康極為重要。這是因為,一是:當今大多數中國人的飲食最大的缺陷就是攝入酵素太少。許多人完全吃熟食,食豐味厚,但並不等於吸收的營養就多。美國的天然食品養生家翁科爾證明:300克生白菜汁提供給人的活性有機營養物質比50公斤熬白菜或罐頭白菜還多。

二是:酵素怕高溫,在49℃時,酵素就發生"僵化"。人在滾燙的熱水中"泡澡"後會感到疲倦就與此有關。在食品加熱溫度達到54℃時,酵素就會被殺死,天然食品也要喪失了感應自溶作用。人體攝入這種食品,就沒有酵素了。所以,我們提倡,凡可生食的食品,都應盡量生食,即使必須經加熱才能食用,也應外熟內生。當然,肉類等食品另當別論。

三是:高溫食品對營養的破壞,一個人如果總是吃高溫加熱過的食品,其後果是:

①各類維生素經高溫(50℃~100℃)加熱後,也遭到一定破壞。蔬菜富含各類維生素,但在煎、炒、炸、烤、煮、蒸之後,菜中所含的維生素均會受損嚴重。例如:土豆經煎煮後,維生素C損失30%,牛奶經煮沸後,會使維生素D損失25%~40%,維生素B6損失50%。此外,在高溫加熱後,葉綠素也會喪失對人體的清血、清肝、強心等作用。

②碳水化合物(澱粉、糖)類食品經65℃~85℃的熱加工,單糖同礦物質和維生素的綜合聯係遭到破壞,使其成為"垃圾食品"。蜂蜜如果被加熱至60℃,就會使所含酵素(酶)受到破壞,許多活性抗微生物物質揮發掉,蜂蜜就會失去香味,變成普通的糖類混合物。常見有人早餐時將蜂蜜衝入滾熱的飲品(奶、粥)中,這樣做就是糟踏蜂蜜了。

③蛋白質類物質在加熱至42℃~45℃時就會凝結,蛋白質內各分子之間以及蛋白質與食品中其他物質的最重要聯係就會遭到破壞。經加熱被改變結構的蛋白質就難以消化和吸收,失去前文所說的感應自溶作用。

④脂肪被加熱至200℃~250℃時,所含對人體有益的亞油酸就會喪失10%~40%。

現代人的生活,常吃外地蔬菜和水果,常吃反季節植物食品,而且,除了水果外,又幾乎完全吃高溫加熱食品,所以,現代人的體質和抗病力並不強。如: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南坡高山穀地的洪紮族,共有3萬2千人,平均壽命達到120歲。他們主要生食蔬菜水果,隻有在節日裏才吃熟食,全年隻吃熟食10多次。他們將星期六定為齋日,平日也不吃肉。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病,關節炎發病率比一般人低90%。

當然,反對吃高溫加熱食品並不是主張一切食品都不能加熱。有部分食品,如肉、蛋不加熱就無法食用(應該少吃肉,養生專家告誡每周吃肉最好別超過3次)。此外,有個別食品,經加熱後其功能性更強,如地瓜和西紅柿具有防癌功能,最新研究發現,熟食比生食效果更佳。我們應當區別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2.保持人體酸堿平衡及營養平衡

在人體體液中,有氫離子不斷產生和釋放。人體體液的酸堿度即pH值用氫離子濃度指數來表示。當人體體液pH值經常保持在7.4左右時,稱為酸堿平衡。在酸堿平衡條件下,人體組織中酶的活動和生化過程才能正常,才能保證各髒器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在較長時間內體內酸性物質過多,氫離子濃度就會下降,如果降低到pH值低於7.32時,人體就呈現酸中毒症狀,人就易患糖尿病、腎功能衰竭、胃腸炎、高熱、厭食、出血、休克及肺氣腫等病症;反之,如果體內長期堿性物質過多,會導致氫離子濃度升高,當pH值超過7.747時,人就會易患胃狹窄、強直等病患。所以,保持人體體液的酸堿平衡,就是使血液的pH值保持在7.32~7.747之間。正常血液的pH值為7.42,屬於弱堿性。影響人體體酸堿平衡的因素,主要是食品的酸堿屬性,研究表明,食品中的礦物質中,某些成分如鈣、鎂、鉀、鈉能使肌體形成陽離子(正離子),這類成分能使人體轉向堿性體質。另一些成分,如磷、硫酸鹽、氯會使肌體形成陰離子(負離子),這類成分使人體轉向酸性體質。

如果您是酸性體質,您就應在平日膳食中注意多多食用強堿性食品。這類食品主要有:杏幹、胡蘿卜、芹菜、黃瓜、萵苣、各種漿果、無花果幹。總之,蔬菜水果類食品,一般都屬堿性食品。

如果您是強堿性體質,您就應注意適當補充一些酸性食品。酸性食品包括:肉類,魚蝦,蛋類,黃油。經加工製取的米麵等澱粉類及糖類食品,也屬酸性食品。我們的膳食既要講酸堿平衡,又要講營養平衡。所謂營養平衡,是指人攝取的蛋白質、脂肪、澱粉、維生素及礦物質均應按人體的實際需要保持科學合理的比例。

美國著名的天然方法養生專家保爾·布萊克認為,膳食結構按下述比例是最合理的:

在全部食品中,各類食品占的比例應為--

3/5--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其中包括生吃的水果和蔬菜,它們的鮮汁及加工至半熟的半生蔬菜。

1/5--天然的脂肪類食品(植物油);天然的澱粉類食品(糙米,粗製麵粉製成的麵包、土豆等);天然的糖(蜂蜜,棗)。在這1/5部分中,這三類食品各占1/3。

1/5--蛋白質食品,包括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動物性蛋白食品包括肉類、魚、蛋、奶,但每周吃肉不宜超過3次。

俄羅斯的養生專家涅波米婭霞婭和博奇科娃認為,最理想的飲食結構是:

25%--生吃的蔬菜;

25%--生吃的新鮮水果或幹果;

25%--在火上輕輕加工的(半熟)蔬菜;

10%--蛋白質食品,包括鮮魚、蛋、果仁、奶渣、酸奶;

10%--碳水化合物食品,包括麵包、米、糖;

5%--脂肪,即植物油,植物性脂肪類,人造奶油;

鹽--每天1~2克。

13.防止體內產生垃圾的養生建議

為了防止體內產生垃圾和毒素提出防止體內產生垃圾的22條補充建議:

①無論患任何病,在疾病初起之時,應及時做一次灌腸,清除腸中垃圾,這樣可使身體的免疫能力加倍地提高,可以更快痊愈。

②無論患任何病,如果沒有食欲,那是體內的能量正在全部用於同疾病做鬥爭,是一種自我保護性反應。此時,病人不應進食,別人不應勸他進食。無論病人有無食欲,都應斷食一天,這樣有利於盡快康複。

③當陷入悲傷、憂悶、生氣、仇恨及其他心緒不良狀態時,不要進食,隻有心情平靜之後才可進食。

④進餐應細嚼慢咽,每口飯菜應咀嚼30次以上。匆忙進食不如不進食,狼吞虎咽,咽下的食物就成為"毒物"。

⑤在過分勞累及從事激烈運動之後,不可馬上進食。

⑥養成每天定時吃飯的習慣,但是,不真正餓的時候,就不要進食。

⑦不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不想吃的東西不要吃,隻吃想吃的東西,但每餐隻吃七八分飽。

⑧感到可吃可不吃時,不要吃,感到可去可不去大便時,一定要去。

⑨兩次正餐的間隔時間應不少於4小時,中間少吃零食,尤其不能整天不停地吃零食。

⑩應盡量吃本地產的植物性食品。按季節吃時令菜。

飽餐之後不要躺下就睡,晚餐半小時後散散步。

不可把便秘當成小事。每天吃含25克以上纖維質的食品,每日堅持腹部按摩,並養成定時進餐、定時大便的習慣。這是防止便秘的主要措施。

根據人的生物節律,晚餐最遲不應超過晚6至7點鍾。晚7點後不要吃東西。

喝水最好喝小分子水(如冰融水),每天應喝3升水(6~8杯),每杯水都應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要一飲而盡。

進餐時,不要同時飲用飲料、啤酒及水。

飯前飲水,應在飯前15分鍾;飯後飲水,如果吃的是蔬菜水果應間隔30分鍾,如果吃的是蛋白質和澱粉類食品應在2小時以後。

注意,有些養生家把以下食品列為"垃圾食品"--巧克力,咖啡,帶酒精的飲品,鹽,白糖,各類罐頭,餅幹,糕點,膨化食品。

要盡可能地選用天然、新鮮、富含活性物質的食品,如新鮮蔬菜、水果、蜂蜜、酸奶,含有胚芽和細皮的麥粉和糙米,豆類、堅果仁、藻類、海帶、啤酒酵母、麥芽及其他芽菜等。

飲用新鮮蔬菜水果汁與吃蔬菜水果效果大不一樣。每天早餐最好飲用蔬菜水果汁,全天應飲用6杯左右,蔬菜水果汁中的蔬菜水果比例應為2∶1。晚餐最好吃一大份涼拌菜。

每星期吃肉不宜超過3次。應把大豆、堅果仁等植物蛋白作為補充蛋白質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