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翦——穩健持重,智在謀心(1 / 3)

第三章 王翦——穩健持重,智在謀心

在我國曆代王朝的創業史中,諸多名將“無以善終”的結局一直是常為人們所議論的話題。放眼曆史,既有無上功勳,又得安享餘年的開國功臣實在為數不多,秦國名將王翦便是這不多的例外之一。所謂“伴君如伴虎”,更何況是陪在生性殘暴的秦始皇身邊!掃滅五國、功高望重的王翦,在秦始皇終成大業之後得以在險境中保全其身,他是如何做到的?王翦在秦國眾將中以“智”著稱,他的“智”較之於一般的軍事智謀,有何特別之處?“王翦請田”的典故中露出了他的“貪婪”,對於老將此時表現出的“貪”,又該怎樣去看待?

統一六國,王功居最

1.幼有勇力,少具將才

王翦是戰國末期的著名秦將,他一生事秦,戰功無數。對於秦朝的統一大業,史書認為“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王翦,生卒年不詳,姬姓,王氏,名翦,頻陽(今陝西省富平縣美原鎮古城村)人。他是秦國繼白起之後的又一位名將,是秦國著名的軍事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在秦始皇平定六國期間,王翦與兒子王賁一起輔助秦始皇消滅了除韓以外的其他五國,為秦朝統一全國立下奇功。

王翦自幼便熟讀兵書,談起孫子、司馬的兵法如數家珍。平日裏,他最喜歡舞刀弄槍,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在眾多兵器中,他最喜愛的是一柄開山大刀。盡管這把刀是木製的,可分量很重,相當於現在二十多斤重的東西。如此重的刀,成人揮在手中都是很吃力,何況那時隻有八歲的王翦。王翦與其他孩子玩耍時,隻要把大刀掄上一圈,便足以震懾眾人。王翦的力量很大,九歲時就可以拉開五十石的弓了。對於不到十歲的孩童來講,五十石的重量非同小可,王翦算是絕無僅有的一個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王翦又逐漸學會了騎射等技藝。他射箭很準,有時僅憑那搭弓欲射的姿態和氣勢,便把人折服了。此時的王翦,年齡雖然不大,卻已初具將帥之才了。

2.父子同心,攻無不取

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他智勇多謀,戰無不勝,攻無不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王翦父子便輔助秦始皇平定了五國,可謂是秦朝一統天下的最大功臣。

公元前236年,王翦率領軍中精銳部隊,攻打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他一舉攻下九座城池,占領了趙國的漳河流域地區。公元前229年,王翦與楊端和軍聯合,再次攻趙,欲徹底消滅趙國。而這次他的對手是趙國的名將李牧,二人實力不相上下,結果此戰耗時一年,王翦仍不能得手。於是,他便用反間計,賄賂趙王寵臣郭開,令郭開暗中挑撥,使趙王對李牧生疑,進而除掉了對手。李牧死後,趙國人心大亂,公元前228年,王翦趁機向趙國發起總攻,攻陷趙都,並俘獲了趙王,從此,趙國淪為秦國之郡。

公元前235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結果“圖窮匕首見”,荊軻失敗了。秦王於是派王翦領兵攻燕。秦軍在易水殲滅燕軍主力,燕王與太子丹逃到了遼東(今遼寧遼陽市)。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以王翦之子王賁為將,率軍伐魏。魏國在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內外城下都挖有深溝,魏國人層層戒備。因城高溝深,王賁大軍難以進攻。關鍵時刻,王賁引黃河之水灌城,終破大梁,隨著魏王的投降,魏國也宣告了滅亡。

公元前225年,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進軍至平輿(今屆河南),大敗楚軍。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王翦軍繼續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了越君,江南地置為會稽郡。同期,王賁與李信一起統兵,火速殲滅了遼東燕軍,並俘虜燕王。他們於回師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縣)俘獲趙國餘部代王嘉,然後由燕地乘虛直逼齊國。公元前221年,王賁軍隊攻入齊都臨淄,虜獲齊王建,六國中最後的齊國也被消滅了,秦統一了中國。

伐楚滅趙,智在謀心

1.韜光養晦,以逸待勞

王翦作為一員大將,與其他將軍相比,似乎多了些“儒雅”。從記載他征戰的史料中,難見其橫刀立馬、浴血奮戰的“將軍身影”,倒是對他分析形勢、謀劃戰略的記錄較多,著重凸顯了他的“帥才”之能。的確,在秦國眾多名將中,王翦是以老成穩健、善於鬥心的智者著稱的。最能體現這點的,便是其對楚一戰,此戰也是他畢生的代表之作。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欲吞掉楚國,於是召集群臣,共商滅楚之計。在兵力配置的問題上,始皇先詢問了年青驍勇的猛將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回答:“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帝本傾心於少將李信,但還是以同樣的問題問老將王翦的意見。王翦卻說:“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聽了此話,覺得王翦果然是年紀大了,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派李信出征。王翦見此並未多言,隻是以病為由,辭官回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