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韓信——“略不世出,國士無雙”(1 / 3)

第四章 韓信——“略不世出,國士無雙”

漢高祖劉邦曾在洛陽南宮指出,他能夠坐擁漢室江山全憑三人之功,分別是張良、蕭何與韓信。其中淮陰侯韓信“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他一人便為劉邦掃平燕、趙、代、魏、齊五國,在楚漢之爭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可謂功冠三傑。同時,他也因用兵如神、功勳卓著而彪炳史冊。但就是這樣一位居功至偉的漢朝名將,仍無法避免“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命運,最終因意圖謀反被害於長樂宮,他的死也成為西漢一大疑案。韓信為漢室立下大功,為何隻落得功成身死的下場?他為什麼會死於後宮之中?他果真懷有“謀反之心”嗎?為什麼說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少年落魄,忍辱負重

1.潦倒布衣,誌與眾異

韓信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家與戰略家。他的一生頗為傳奇,不僅作為將軍策馬帥兵、縱橫沙場,還一人全任“王侯將相”職位。時人皆稱頌其“功高無二,略不世出”。如此位尊名揚的淮陰侯,卻有著十分落魄屈辱的少年時代。詩人李白曾將他這段失意的日子記入詩中:“韓信在淮陰,少年相欺淩。屈體若無骨,壯心有所憑。一遭龍顏君,叱吒從此興。千金答漂母,萬古共嗟稱。”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古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相傳韓信祖上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他的祖父、父親都死在抗秦的戰爭中,韓信幼時隻得與母親相依為命。由於家境貧困,韓信小小年紀便曆經苦難,但他心懷大誌,堅持刻苦讀書並熟諳兵法。後來韓信的母親不幸病亡,而家裏已窮得無錢安葬母親,但他一定要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令其旁可置萬家”,從這裏便可看出韓信“雖為布衣時,其誌與眾異”。

母亡後,韓信既未能被推選為官吏,又沒有經商的頭腦,於是他的生活更加困窘,隻好天天在鄰裏家混飯糊口以度日,人人見了他都十分厭惡。他一度“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時間久了,亭長的妻子自然對他很厭煩,於是她就提早了全家人吃飯的時間,有時候太早了,竟在床席子上用餐。這樣韓信來的時候基本沒有什麼飯剩下,他的自尊心也被亭長的妻子用無言的方法傷害了。於是韓信憤怒地離開了,再也沒有去過這位亭長的家。

2.漂母施食,立誌圖報

韓信流浪到淮陰城下,為果饑腹,他就跑到河邊釣魚。有一位在水中漂洗棉絮的老婆婆看到韓信饑餓的樣子,心中不忍,便把自己帶來的飯分給他吃。如此一連數十日,韓信都靠著這位漂母施舍的飯菜而活。韓信十分感激她。有一天他誠懇地說:“吾必有以重報母。”漂母聽了卻非常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韓信被漂母的話震動了,內心深感慚愧,於是他痛下決心,立誌要做一番大事以回報漂母的恩德。

多年後,韓信果然功成名就,獲封楚王。衣錦還鄉的韓信,仍然牢記著自己在艱難困苦時從漂母那裏得到的恩惠。他專門給當年的漂母送去黃金一千兩,以兌現自己年輕時的承諾。成語“一飯千金”即來自這個故事。韓信深念舊恩,及至漂母辭世,他仍深感悲痛。相傳他還曾親率大軍手兜泥土,將漂母墓壘得高大無比。

3.胯下受辱,以屈求伸

韓信能夠成為大將,與他年少時受到的屈辱磨礪不無關係。一天,韓信身掛祖傳寶劍,在淮陰城中閑逛,突然被一群惡少攔住去路。其中一個無賴的屠夫故意擋在他麵前,輕蔑地侮辱他:“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看韓信並不理睬自己,他便接著挑釁道:“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說著便叉開兩腿,擺出騎馬蹲當的姿勢。當眾受到欺侮的韓信並未動怒,他“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得到滿足的屠夫與圍觀的人們都哄笑著離去了,韓信也平靜地起身離開,看上去似乎並沒有把此事記在心上。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宋代文豪蘇軾曾在《留侯論》中說“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韓信並非因膽怯而忍耐,他懂得大丈夫的勇氣不是匹夫之勇,能夠忍受屈辱也是一種內心的強大,關鍵是要能夠以屈求伸、以辱求進。這一忍辱的經曆對韓信性情的錘煉有重要的作用,使得他成長為一名沉著堅韌的名將。

韓信回鄉後,對當年曾薄待他的人也進行了回報。他先是找到那位南昌亭長,送給他百錢,並教訓他“為德不卒”。而後他找到那名帶給自己“胯下之辱”的屠夫,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韓信不僅沒有對屠夫進行報複,還送給他許多銀錢表示感謝,並封他為中尉。韓信告訴諸將說:“這是位壯士,當他侮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成也蕭何,登壇拜將

1.蕭何月下追韓信

馬致遠的《蟾宮曲》中有這樣一句詞:“韓信功兀的般證果,蒯通言那裏是風魔?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起來,韓信能夠有機會手握帥印,施展曠世奇才於疆場,實在是多虧了蕭何的慧眼識才和強力推薦。“蕭何月下追韓信”也隨著韓信的成功而成為千古美談。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項羽叔侄也起兵反秦。胸懷安邦定國之誌的韓信便投奔到項羽營中,做了一個小官,後來也隻是官侍主更值宿衛的郎中。韓信曾多次向項羽出謀獻策,卻均未得到重視和采納。他深感懷才不遇,便在項羽從鹹陽返回彭城建都時,悄悄地離去,轉而投奔了劉邦。

在漢營裏,韓信做了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因犯案被問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眼看就要輪到自己,他忽然舉目仰視,衝著滕公夏侯嬰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聽他的話很有壯誌豪氣,又看他相貌威武,不似一般之人,就放了他。同他交談後,夏侯嬰很欣賞他,便向漢王劉邦進言。漢王並不覺得韓信有什麼特別之處,仍舊給了他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韓信鬱鬱不得誌,又生出逃離漢營的想法。

其實,身為漢相的蕭何早就發現了韓信。他曾與韓信有過幾次暢談,也十分欣賞韓信。這時候恰逢劉邦剛被排擠到漢中,有許多將領都叛逃了,韓信也想隨眾將逃走。蕭何聽聞,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劉邦得知丞相都跑了,很生氣,就好像失去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前來進見。劉邦質問蕭何為何逃跑,蕭何說他隻是去追趕逃亡的韓信。劉邦罵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蕭何答道:“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劉邦表示自己定要奪取天下。蕭何說:“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意思是說隻有韓信才可幫他掃平江山。劉邦看在蕭何的情麵上同意讓韓信為將,但蕭何堅持要再加以重用,劉邦表示可以讓他做為大將。於是劉邦想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說:“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劉邦依蕭何所議,命人築了一個高台,並沐浴更衣,戒葷戒酒。在選好的吉日,劉邦召集全體文武大臣舉行了隆重的儀式,還親自登台授印,拜韓信為大將。當時韓信隻是一個普通的軍中小官,而今一步坐上主將之位,軍中將領都感到十分吃驚。

2.獻策劉邦謀天下

韓信拜將後,劉邦想要考察一下蕭何推薦的人才。一天,劉邦向韓信詢問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道:“大王要東征,奪取天下,你的對手難道不正是項羽嗎?敢問在勇悍仁強方麵,大王能與項王相比嗎?”劉邦沉默良久,承認自己不如項王。韓信見劉邦肯說實話,便再拜,讚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王。可是我曾經事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礙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隻就算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部下有功時,他卻不肯給予封賞,即使用手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給人家,這便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他又違背義帝的約定,隻將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於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王而自立為王了。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隻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項王在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現在大王若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有才之人,並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人心不歸、敵人不滅?士兵們也都一心想打回老家去,您若率領他們回鄉,何愁敵人不被打散?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了項羽。在新安,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而今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會擁戴他們。您入武關時,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並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您為王。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百姓人盡皆知。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現在大王起兵向東,攻三秦的屬地,隻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

劉邦聽後甚感欣慰,後悔沒有早發現韓信。於是他聽從韓信的部署,準備東征以奪天下。

兵仙神帥,勳冠三傑

1.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韓信在統兵布陣上不僅有雄韜偉略,還能做到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是少有的軍事天才。他用兵如神,曾指揮過諸多經典戰例,被後世奉為“兵仙”、“戰神”,果如蕭何所薦之語,是“國士無雙”的將才。

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決意揮師東進。此時項羽正進攻齊地(今山東大部)田榮,劉邦決定趁機出南鄭(漢都,今陝西漢中市東),襲占關中(指函穀關以西地區),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楚漢戰爭爆發。張良獻上的計策與韓信不謀而合,都建議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駐守關中的三秦王章邯、董翳和司馬欣立足未穩,且兵力單薄。在三秦王鬆懈不備時,韓信一方麵命樊噲、周勃、夏侯嬰等將軍率領少數人馬,先去修複棧道,擺出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以吸引敵軍的注意力;一方麵親率軍隊從故道潛出,翻越秦嶺,直取陳倉。雍王章邯見漢軍正在督修棧道,心下竊笑:“300裏棧道盡是懸崖峭壁,何年何月方能修成?”遂愈加懈怠,毫不設防。沒過幾日,士兵突然報告,陳倉已被漢軍占領!章邯方知中了韓信之計,慌忙引軍迎戰,卻被灌嬰、周勃率領的先鋒部隊殺得落花流水,隻能帶著殘兵逃至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章邯急忙派人向董翳和司馬欣求救,可董、司馬二人聞知章邯敗逃,皆驚懼而不敢出兵。章邯孤立無援,幾戰下來,兵將傷亡嚴重,早已潰不能守。漢部兵士則歸心似箭,眾誌成城,大軍勢如破竹,很快占領了關中大片土地。章邯兵敗自殺,董翳和司馬欣聽到消息也都不戰而降。漢軍迅速奪取了三秦之地,對楚初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