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韓信——“略不世出,國士無雙”(2 / 3)

2.濰水之戰,斷水塞流

公元前205年,三秦之地已平,漢王劉邦率領漢軍出關,先後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和韓王鄭昌,塞王司馬印降漢。隨後又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同擊楚。四月,漢軍攻占彭城,不久後因驕兵輕敵被楚軍大敗,劉邦帶領殘部奮力拚殺才得以突出重圍。韓信在關鍵時刻集合潰敗之軍與劉邦殘軍會師滎陽,並數次擊敗楚國追兵,有效地阻止了楚軍的西進,為又軍換來了喘息的時間。

屋漏偏逢連綿雨。劉邦兵敗彭城的消息傳出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又叛歸項羽,已歸附漢軍的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與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申請返回封邑,可回去後就立即封鎖了河關(黃河渡口臨晉關後改名蒲津關),叛漢降楚,漢軍的退路亦被切斷。部屬接二連三的叛逃令劉邦擔憂不已,尤其是據守在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洲鎮)的魏王豹之軍,時刻威脅著滎陽,劉邦為此寢食難安,他派酈生前去說降,也沒有成功。

八月,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伐魏。蒲阪位於黃河東岸,同西岸的臨晉相對,是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也是攻魏的必經之地。魏王豹在此布下重兵,以阻止漢軍渡河。韓信率兵至臨晉後,經過對地形的觀察分析,心知不可強行渡河,同時心生一計。他故意在臨晉多設疑兵,並將許多戰船停靠在沿岸,擺出一副要渡河的陣勢。同時,韓信另派精兵埋伏在夏陽,令士兵伐木造了許多木桶、木盆,用繩索相連代替船隻,欲從此地渡河。魏王豹見漢軍在臨晉安紮營地,河岸又集結眾多戰船,便判定漢軍必然會渡河,遂調集大部分兵力於蒲阪,加大防守力度。在夏陽的漢軍乘木桶順利渡河,出其不意地襲擊了魏都安邑。魏王豹聞訊後大驚失色,慌忙調兵到安邑援救,可為時已晚,魏兵大敗,魏王豹也被俘獲,魏國遂平。戰後,韓信將魏國地區改設為河東郡。

3.背水而戰,不戰降燕

漢軍滅魏後,劉邦采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戰略計劃,準備對楚實施戰略包圍。劉邦在滎陽對楚正麵作戰,同時,他給韓信增兵3萬,命其率軍東進,開辟北方戰場。韓信與張耳一起帶兵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餘,活捉代相夏說,代國遂滅。

公元前205年九月,韓信、張耳大軍乘勝東進擊趙。趙王歇得到消息後,急命大將成安君陳餘領兵20萬,駐紮在太行山八隘口之一的井陘口(今河北獲鹿西的土門關),占據有利地勢,準備抗擊漢軍。井陘口位於太行山脈的第五陘,是聯接代、趙的咽喉要道。趙國謀臣廣武君李左車對陳餘獻策說:“我聽說:‘千裏運糧,士卒就有挨餓的危險;到吃飯時才去打柴做飯,軍隊就不會餐餐吃飽。’這井陘口穀深路窄,車不可並行,騎兵不可列隊,漢軍行程數百裏,其糧草必落在後麵,若您能暫撥給我三萬奇兵,從小路截斷漢軍輜重糧草,您在這邊深挖壕溝護營,加高兵營圍牆而待,漢軍則進退無路。我部又斷絕了漢軍的後路,荒野之地無食可掠,不出十日,漢軍就會人疲馬憊,受困而亡。到那時,韓信、張耳的頭顱就可自獻於您。希望您考慮采納我的計謀,否則定被他倆擒獲。”

可惜成安君陳餘隻是一介迂腐的書生,他不肯用奇謀詭計,反對道:“我本仁義之師,不尚詐謀。兵法上講,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它,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與之交戰。韓信雖號稱數萬人,其實不過數千人,遠道來襲,士兵定然疲憊之極。我們若避而不擊,諸侯一定會笑我們膽怯,這樣我們隨時會受到攻擊。”於是,他沒有采用李左車的計策。

韓信探知陳餘未用李左車之計,非常高興,立即放心地引兵前進,在離井陘口三十裏的地方安營紮寨。半夜時分,韓信集合軍隊,挑選出二千輕騎兵,令兵士手持一麵紅旗,自小路潛至山坡,隱蔽於叢中,窺視趙軍。他事先囑咐兵將,若見趙軍傾巢而出,就乘機迅速衝入其營地,將他們的旗幟拔掉,換插上漢軍的紅旗。同時他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全軍會餐。”將士聽言,皆半信半疑。韓信又擔心趙軍不肯輕易出擊,便又派一萬人作為先鋒部隊,背水列陣。趙軍見漢軍之陣背靠河水而列,無疑是自斷退路,均竊笑不已。陳餘立刻集結兵將,準備進擊漢軍。

黎明時分,韓信命儀仗高舉大旗,擂鼓鳴擊,發令進軍井陘口。趙軍以為漢軍必亡,馬上出營迎擊。兩軍對戰良久,韓信急忙令兵士丟棄旗鼓,佯裝兵敗,撤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趙軍見狀,果然全軍而出,得意洋洋地追逐韓信、張耳之軍,並紛紛爭奪漢軍丟下的旗鼓。漢軍退至河邊,因再無退路,兵將們隻得拚死作戰,在求生欲望的驅使下,漢軍個個像餓極的老虎般凶悍無比,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激戰之中,埋伏在山上的二千輕騎兵,在趙軍傾巢而出、掠奪戰利品的時候,火速衝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麵漢軍的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欲撤回營地,卻見營中遍插漢軍紅旗,一時傻了眼,誤以為漢軍已經把守營的趙兵全部俘虜了,自然陣勢大亂,慌忙四散奔逃。趙將見軍心大亂,急忙竭力阻止,並立斬數人以正軍令,卻毫無成效。漢軍兩麵夾擊,大破趙軍,成安君陳餘被斬,趙王歇也被俘虜了。

戰後,韓信向諸將解釋“背水而戰”的布兵道理:“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經所謂‘驅市人而戰之’也,其勢非置死地,人人自為戰;今即予生地,皆走,寧尚得而用之乎!”諸將聽後都十分佩服韓信的才智。

韓信“背水一戰”,不但激勵了兵士的勇氣,迫使他們奮力作戰,還麻痹了趙軍,誘使其全軍出擊。對於兵書上所錄“右背山陵,左對水澤”的兵法,韓信能夠靈活地加以運用,因敵製變,因此,靠著靈活用兵,他總能出奇製勝。

對於抓獲的廣武君李左車,韓信則親自上前為其鬆綁,並將他迎進帳內讓於上座,虛心求教。李左車感於韓信謙恭誠摯的態度,便為他獻上降燕之策。他建議韓信目前暫按兵休整,鎮撫趙地,然後暗遣辯士致書燕王,向燕王詳陳利害,使燕王畏服。待燕國臣服之後,再遣使進入孤立的齊國勸降。韓信聽完李左車的“先聲後實”之計,大為讚同,遂依計而行。燕國在漢使的勸說下,果然不戰而降。

4.四麵楚歌,十麵埋伏

公元前202年,韓信聯合彭越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彭越自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從南、北、西三麵合圍楚軍,項羽被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

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項羽的10萬楚軍決戰於垓下。幾戰後,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作為漢軍總帥的韓信,將人馬分成10隊,布下兵陣,將楚軍十麵埋伏於內,四環接應。劉邦則留守大營。韓信親率三萬人馬進攻楚營,又命漢軍士卒在楚營外高喊:“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項羽聞聲大怒,策馬出戰,韓信邊戰邊退,將怒不可遏的項羽引至埋伏圈。潛伏在此的漢軍一看到項羽便大喊著衝殺出來。項羽一心追逐韓信,終於被引誘至漢軍的伏兵中心,漢軍自十麵殺出,項羽才知中了計,隻得拚命衝出包圍,率殘餘楚兵退回營地。

經過一場鏖戰,垓下楚軍僅剩下二三萬人,時值隆冬,圍困已久的兵將,忍凍挨餓,疲憊不堪,士氣萎靡不振。韓信令漢軍在夜晚對著楚營唱楚歌,歌曲低沉哀傷,楚兵聽了皆因思鄉而流淚,對戰爭愈加厭煩,軍心大動。項羽也被歌聲感染,心灰意冷,便告別虞姬,隻身騎著烏騅馬來到烏江邊,自剄而死。楚漢戰爭曆時四年,終於以劉邦的勝利告終。

敗也蕭何,鍾室之禍

1.賣友求安,貶降淮陰侯

俗語說“兔死狗烹”,韓信不懂得這個道理。漢初,韓信功高震主,本該低調而退,他卻過分張揚,不知收斂,最後,這個軍事天才終敗於政治權謀,死於非命。

鍾離昧原是項羽的部將,楚軍敗亡後,他便投奔了好友韓信。劉邦記恨鍾離昧,一直在緝捕他。盡管如此,韓信還是收留了他。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采用陳平之策,以天子外出巡視為名,召集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遊覽雲夢澤。”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並不知道。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預感到危機,欲起兵謀反,又想去謁見劉邦,可擔心被擒。這時有人向韓信獻計:“殺了鍾離昧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韓信權衡利弊後,就將此事說與鍾離昧。鍾離昧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裏,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於是鍾離昧自殺而亡。

韓信拿著鍾離昧的首級來到陳地謁見劉邦,不想卻被劉邦下令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後麵的副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劉邦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解押回去。到達洛陽後,劉邦念及韓信的功勞,就赦免了他,降他為淮陰侯。

2.辭行陳豨,慫友謀天下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還是沒有提高政治覺悟,他常常以病為由不去上朝,也不跟著劉邦出征,隻是自己在家悶悶不樂,怨聲載道。他這樣做,可能也就是覺得自己冤屈,可在劉邦的眼裏就是不服的表現。

韓信在被軟禁的時期,他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倒是為我國的軍事理論研究做出了貢獻。

巨鹿郡郡守陳豨來向韓信辭行時,韓信曾悄悄對陳豨說過這樣的話:“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寵愛的臣子,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陳豨向來佩服韓信的才能,聽了他的一番鼓動,更覺得舉兵謀反這事靠譜,於是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

3.門客告密,命喪長樂宮

公元前197年,陳豨聚兵謀反。高祖劉邦親自率大軍前去鎮壓,韓信知道這時朝內空虛,是個好機會,就稱病不隨高祖出征,打算在朝內接應陳豨。本來這事韓信謀劃的也不錯,可他偏偏在關鍵時期拿辦了一個手下。韓信囚禁了一名得罪了自己的門客,這名門客的弟弟便向呂後告發了韓信謀反的事,說他暗中與家臣密謀,意圖刺殺呂後與太子。

呂後是曆史上出名的陰狠毒辣的角色,得知韓信連自己都算計著,自然不會饒了他,隻是苦於手上沒有明確的證據。於是呂後將丞相蕭何請來,商議計策。二人商定完畢後,蕭何去見韓信,詐稱叛亂已被高祖平定,諸侯群臣都前來進宮朝賀,也請韓信入朝致賀。韓信當年多虧了被蕭何追回才有了今時今日的顯貴,所以十分信任他,隻是沒想到這次蕭何是來索命的。於是韓信就跟著蕭何一起入朝進賀,來到了長樂宮。呂後一看韓信中計而來,立刻令暗伏於宮中的刀斧手把韓信捆縛起來,拖至長樂宮的鍾室,斬殺了他。呂後沒有告知劉邦便將韓信“先斬後奏”,還對其誅滅三族,一代將星就此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