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臨斬時說:“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的確,韓信靠漂母的施舍活下來,又結束在呂後手上;他在蕭何的引薦下成就功名,又在這一知己的牽引下敗亡隕滅。韓信肯定沒有想到自己光輝而傳奇的一生正如後人所說的那般“生死一知已,存亡兩婦人”。命運的弄人,實在令人感慨!
殺身之禍,皆起謀逆
1.鳥盡弓藏,悲劇難逃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鍾室歎良弓”劉禹錫《韓信廟》,大漢開國元勳淮陰侯韓信,集勇武與才略於一身的疆場戰神,為漢室創下丘山之功,卻喪命於鍾室婦人之手,令世人嗟歎不已。盡管後人評價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事實上,蕭何對韓信的命運隻是起了加速的作用,而真正能夠左右其命運的還是他自己。韓信的軍事才能舉世無雙,可他在政治上實在沒什麼天分,既做不到功成身退,又不懂得低調從事、謹言慎行,最終使自己慘遭殺禍。
韓信憑著卓越的統軍謀戰之才名冠功臣首位,自己也甚為之傲,卻不知招來殺身之禍的正是這些豐功偉績。韓信是西漢第一功臣,也是西漢第一個被殺的功臣。史上開國皇帝誅殺功臣不乏其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也是一演再演,可惜韓信聰敏機智,卻始終未能悟透“伴君如伴虎”的訓誡。
高祖劉邦對韓信的猜疑是早有征兆的。垓下之戰後,項羽剛死,劉邦便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來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縣東)。可見,韓信成為劉邦的一塊心病,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但韓信的巨大功勞始終擺在那裏,這使得劉邦無法放手去辦他,隻能一點一點地剝奪他的權力。
變成楚王的韓信還是沒能讓劉邦安心,終於有一天,劉邦得到韓信謀反的密報,就打著“雲遊夢澤”的幌子親自來拿他。盡管是否真的存在告密者不得而知,但劉邦似乎認定了這種事情會發生,一直在“等著”韓信謀反。隻要有點風吹草動,劉邦就得點點他的名字。韓信感到了危險,企圖以“賣友”的方式化解劉邦對自己的疑心,可惜劉邦在意的已經不是他反不反的問題,而是一定要把他禁在身邊。韓信還沒來得及辯解就被捆到了洛陽,並被貶為淮陰侯,密告謀反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這也不能全怪劉邦多疑猜忌,他的江山可以說基本上是靠著韓信得到的,韓信又是個“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超人。蒯通曾對韓信說:“當今兩主之命縣(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可見其能。“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終年追隨劉邦且謹言低調,劉邦尚不放心,曾三次探問於他,更何況部下是韓信這樣一位可定天下之主的帥才?況且韓信還曾幾次要挾、示威於他,對於這樣一顆定時炸彈,劉邦必然顧忌深重,總想除去隱患。
2.自負功高,不知收斂
都說韓信亡於“樹大招風”,盡管曆代開國君主難容功臣,但韓信的敗亡結局還是由自己造成的。韓信在政治上可以說失誤很多,他不但沒有政治敏感度,不懂得洞察聖意,而且未能謹言慎行,不懂明哲保身。尤其是他本來就功高蓋主,易遭猜疑,但是,他非但沒有收斂自己,反而更加招搖,甚至還公開憑功向劉邦邀賞討封,這樣幼稚的舉動當然會令劉邦厭惡、猜忌。
韓信攻下齊國後,曾派人上書劉邦說:“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時劉邦正被圍困在滎陽,心情焦急,看了韓信上書的內容,自然怒不可遏,隨口就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但是漢軍處境不利,且天下未定,韓信的用處還很大,劉邦便忍了,改口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韓信立下大功,劉邦不會不予封賞,但他在不恰當的時候主動邀賞,劉邦能不反感嗎?
韓信在政治上一點都不敏感,劉邦在垓下之戰後暗奪他的兵權,這已經表現出了他的用意。韓信卻沒有主動交權請辭,還當起了楚王。當他感覺到劉邦對他的猜疑後,竟然殺了鍾離昧,用殺友的行為表示忠心。本來劉邦顧忌鍾離昧的幫助,不敢加害韓信,這樣一來,韓信不僅自己丟棄了保護傘,還加重了劉邦的猜忌。被貶淮陰侯,他明知劉邦畏懼自己的才能,還稱病不入,這在劉邦看來就是示威、擺架子,勢必對他愈加留心了。韓信不察人心,使自己的境地越來越不利。
此時,劉邦親自上門來安慰他,與他下棋。這本是很好的緩和關係的機會,可是,韓信再次錯過了延命之機。劉邦與韓信探討將領們才能的高下,期間問道:“如我能將幾何?”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於君何如?”韓信說:“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著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雖然韓信最後一句話算是挽回了劉邦的麵子,但他對自己過分的誇耀還是惹怒了劉邦。不會說話,這在政治上是大忌。韓信過於驕功自矜,說話也不注意。他還看不起朝中同僚,一次拜訪樊噲後,他竟不無諷刺地說:“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就這樣,韓信把周圍的人都得罪了,最終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3.“解推衣食誤王孫”
韓信以謀反之名獲罪,但他到底有沒有反心,至今仍是一個謎。大多數人認為韓信並無謀反之意,他的罪名隻是“欲加之罪”,還有些人認為與其說韓信謀反,不如說他是“被謀反”的,也就是說他本不欲反,後來是為保命,被劉邦逼“反”的。從史料上看,韓信臨死前,並沒有說自己是否要謀反,不過司馬遷認為韓信的確與陳豨探討過謀反事宜。
韓信是被呂後“先斬後奏”的,高祖劉邦平叛回來才知道這件事,並親自審問蒯通。蒯通道:“吾相韓信,言其麵不過封侯,背則貴不可言。因說之背漢自立,則可三分天下也。”高祖又問:“然信有何言?”蒯通長歎一聲道:“韓信言:‘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見利而忘義乎?’”高祖頓時愣住,良久沒有說話,眼淚卻在眶中打轉了。蒯通曾兩次勸韓信謀反,他卻始終念著劉邦對自己“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恩惠,堅持“雖死不易”。由此可見,韓信本無謀逆之心,隻是數遭猜忌,被逼無奈,最終選擇了在最不該反的時機謀反,不料死於非命。而對於他的死,劉邦也很無奈,他感念韓信的功績,又忌憚他的才能,最後隻得以一句“置之!”作罷。
太史公說:“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司馬遷認為韓信如果能夠低調謙恭些,則前途無量。縱觀曆代王朝,功臣良將悲劇無數,“敵國破,謀臣亡”,在這條帝王鐵律下,看來太史公給出的道路亦未嚐可行。
有關傳說
1.韓信點兵
關於韓信,民間還流傳著許多能體現他神機妙算與無窮智慧的故事。
秦末楚漢戰爭時期,一次,韓信率領1500名將士與楚王大將李鋒交戰。苦戰一場,楚軍不敵,敗退回營。漢軍也死傷四五百人,於是韓信整頓兵馬也返回大本營。當行至一山坡,他忽然接到傳報說有楚軍騎兵追來。隻見遠方塵土飛揚,殺聲震天。漢軍本來已十分疲憊,聽到消息後,全軍立刻亂了陣腳。韓信騎馬到坡頂一望,發現來敵不足五百騎,便急速點兵迎敵。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結果多出2名;接著命令士兵5人一排,結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結果又多出2名。韓信馬上向將士們宣布:“我軍有1073名勇士,敵人不足五百,我們居高臨下,以眾擊寡,一定能打敗敵人。”漢軍本來就信服自己的統帥,見將軍如此迅速地算出人數來,更相信韓信是“神仙下凡”、“神機妙算”。於是士氣大振。一時間旌旗搖動,鼓聲喧天,漢軍步步進逼,楚軍亂作一團。交戰不久,楚軍果然大敗而逃。
2.韓信分油
據說,有一天,韓信騎馬走在路上,看見路邊有兩個人正在為分油發愁。這兩個人有一隻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簍子,裏麵裝滿了油;還有一隻空的罐和一隻空的葫蘆,罐可裝7斤油,葫蘆可裝3斤油。他們想要要把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誰也沒有帶秤,隻能拿手頭的三個容器倒來倒去,可是分半天了,總也沒辦法平分。
韓信了解情況以後,隻說了一句:“葫蘆歸罐罐歸簍,二人分油回家走。”說完便策馬而走。兩個人按照韓信的辦法倒來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兩半,於是高高興興地各自回家去了。
韓信的分法是逆於一般的思維,不是把油從大容器往小容器裏倒,而是要把小容器裏的油往大容器裏“歸”。這樣“歸”幾次,便能找到分油的方法。
3.象棋與風箏的發明
傳說,象棋是韓信發明的。
劉邦統一西漢王朝後,屢建戰功的大將韓信被呂後誘捕入獄。韓信自知壽命快到頭了,就打算在獄中寫一本兵書傳給後人。不料這事被呂後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說他身為犯官,不能擅寫兵書。韓信悲憤難忍。當時有個獄卒,他曾多次懇求韓信授他兵法,韓信卻不肯答應。
一天,這個獄卒給韓信送飯時,眼裏含著淚水,似有話要說,又忍住了。韓信看他神色,便知不妙,就詢問獄卒。獄卒忍不住哭出聲來,告訴韓信呂後要殺他。韓信大笑道:“打完兔子殺獵犬,射盡飛鳥折良弓嘛!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沒啥可怕的。”說罷,叫獄卒坐下,韓信取來一根筷子,在地上畫了個方框,又在框中畫了一條“界河”,河中寫了“楚河”、“漢界”四個字。接著又在河界兩邊各畫了三十六個小格,他叫獄卒取來紙筆,把紙裁成三十二個小塊,布在方框內界河兩方。一麵的十六塊紙片各寫著帥、仕、相、車、馬、炮、兵等字,另一麵的十六塊紙片上寫著將、士、象、車、馬、炮、卒等字。擺好後,韓信告訴獄卒,為感謝他對自己的照顧,他決定授其兵法。於是,韓信邊移動紙片邊傳授獄卒兵法。後來獄卒按韓信所授反複演練,把紙片換成了扁圓形小木頭坨兒,為好區別又染成紅黑兩色。又據“奇”的諧音,把“奇”叫做“棋”,還寫了一本《棋譜》傳給了他的兒子。這便是象棋的由來。
相傳,風箏的發明人也是大軍事家韓信。垓下之戰中,韓信以“十麵埋伏”之計將項羽的軍隊團團包圍,為了瓦解楚軍的軍心,韓信派人用牛皮製成風箏,上敷竹笛,夜晚將其放到高空中,風吹著笛子發出淒涼的聲音,漢軍和著笛聲唱起楚國的民歌來。楚軍聽到了鄉音,都想念起故鄉來,鬥誌渙散了。結果,楚霸王一敗塗地,在烏江邊上自殺了,這就是成語“四麵楚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