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後死後,呂產、呂祿手掌兵權,一時未有叛亂者。
2.周勃奪軍
不久,高祖之孫劉章向他的哥哥齊王劉襄報信,約他起兵伐呂,齊王劉襄遂率先舉起反旗,向西進兵。呂產得到消息,命令灌嬰率兵平叛。灌嬰不願助呂叛亂,他帶領大軍行至滎陽,與諸將商議後,決定暫時按兵不動,並暗通齊王,約定等待時機,一同伐呂。
朝臣中,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早欲反呂,無奈手無兵權,隻得靜觀其變。得知齊王舉兵,他們也在暗商誅呂大計。周勃雖高居太尉,卻有名無權,連軍營都進不去。得不到軍權,又何談平呂?後來他們想出一策,決定找酈寄去勸呂祿放棄軍權。酈寄乃大臣酈商之子,為人孝順,而且他與大將軍呂祿交往甚好。於是,二人定計綁架了酈商,以此要挾酈寄。
酈寄見到呂祿,勸他說:“大臣們本來就恨您,現在大將軍您把持著軍權,他們肯定更恨您。您和呂王都有封地千裏,為什麼不把軍權交給太尉,自己回到封地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呢?”呂祿覺得很對,便與呂氏族人商議,不過一直猶豫不定。
幾天後,平陽侯窋找相國呂產辦事,正好聽到郎中令賈壽在催促呂產入宮,以控製皇帝。情勢緊急,平陽侯立刻報告丞相和太尉。太尉周勃火速趕往北軍,卻被拒之門外。關鍵時刻,襄平侯通掌管符節,他持節矯傳呂祿的命令把太尉迎入北軍。不過,即使得以進入北軍,若沒有將印,仍無法調兵。無奈之下,隻得又讓酈寄去騙呂祿。酈寄對呂祿謊稱皇帝已派周勃掌管北軍,命令他速回封國,否則便有殺身之禍。呂祿對酈寄十分信任,便交出了將印。
周勃拿到將印後,便對軍士們喊出了那句號令:“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大部分士兵都袒露左臂,於是周勃徹底掌握了北軍。軍權在握,周勃立即命令朱虛侯劉章領兵一千人去保護皇上,實乃誅殺呂產。呂產被殺後,周勃帶領北軍,一舉消滅了呂氏勢力。
因漢惠帝無子,當今皇帝是呂後所立,呂氏被滅後,群臣提議從劉氏諸王中重新推選皇帝。經眾臣商議,代王劉恒因年齡與品德均適儲位,被推立為皇帝,即漢文帝。文帝即位後,周勃以擁立之功榮升右丞相,並獲賜黃金五千斤,食邑增加到一萬戶。
失意的丞相
1.出身造就性格
漢高祖劉邦駕崩前,對呂後交代未來的太尉人選時,曾說道:“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事實證明,劉邦是善於識人的,後來周勃果然不負重望,從諸呂手中奪回了劉氏江山。周勃長期追隨劉邦,深得劉邦的器重和信任,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得益於他並不討好的性格。
周勃出身卑微,祖上隻是從別處遷移到沛縣的貧農,家境貧寒。他的童年時代可以說是在饑餓與勞苦中度過的,當然更不可能有讀書的機會。不過常年的勞作,卻鍛煉了他的體格,成年後的周勃長得身強力壯,十分結實。為了生活,他做過許多工作,做編織的器具、養蠶、弓箭手、還常給辦喪事的人家吹蕭。農村的生活環境使他繼承了普通農民那種憨厚樸實、老實木訥的性格特點。
因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且沒有讀過書,周勃很鄙薄儒生。每次召見儒生和文官時,他總是呆板著臉說:“有話快說,不要繞彎子。”此性格在官場上自然吃不開,這也就決定了周勃隻適合亂世的戰場。不過,正是他這種憨實的性格,使高祖劉邦對他很放心,進而深得高祖信任。
2.性格決定命運
平定諸亂後的周勃雖然已是官位顯赫,出將入相,但他的性格始終帶有農民固有的局限烙印,加之他不習經術又粗鄙口笨,這就注定了他仕途的失意。
文帝即位後,周勃因擁立有功升任丞相,於是他開始驕功自矜,在朝堂之上總是得意洋洋,甚至在文帝麵前也常擺架子。文帝初登帝位,對周勃一直以禮相待,但隨著帝位的穩固,他對這個過分誌得意滿的丞相自然有意見。作為丞相,周勃也實在不夠稱職,他並不了解丞相的職責,因而整日無所事事。一次臨朝,文帝問右相周勃:“天下一年決獄多少?”周勃答不出,隻好老實謝罪說:“不知。”文帝又問:“天下一年錢穀出入多少?”周勃仍答不出,急得汗流浹背。文帝轉問左相陳平,陳平答道:“各有主事的官員知道此事。”文帝問:“誰主其事?”陳平說:“陛下要知決獄之事,請問廷尉;要知錢穀之事,請問治粟內史。”文帝生氣地說:“既然各有主事的官員,要你們做丞相的有什麼用?”陳平從容應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文帝聽後稱讚不已。周勃十分羞愧,內心始知自己遠不如陳平。
有大臣對周勃說:“您誅滅諸呂,迎立代王為帝,聲威震天。您受到豐厚的賞賜,處在尊貴的地位,得到皇帝的寵信,這樣不久就會大禍臨頭。”周勃聽後感到處境危險,非常害怕,遂上表辭官,文帝應允。後左相陳平去世,文帝又婉勸周勃為相。十個多月後,文帝對周勃說:“我下令所有列侯離開長安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還沒有走,你一直被我器重,希望你可以帶頭就國。”周勃又辭去相位,回到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