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始知“獄吏之貴”
周勃辭官後,回到自己的封地生活了一年多。他擔心被害,總是小心戒備著,每逢河東守尉來絳縣巡視時,周勃都是身披鎧甲,令家奴手持兵器出迎。如此行為自然令人生疑,不久之後,便有人上書朝廷,誣告周勃企圖謀反。
君王最擔心的便是臣子謀逆。文帝接到這樣的報告,立即把此事交給廷尉審理,周勃被逮捕入獄,接受審問。審訊時,周勃非常害怕,又木訥口笨,一時不知如何辯解。漸漸地,獄吏也不把他放在眼裏,開始對他百般欺淩。周勃不堪忍受獄中的折磨,便差家人送給獄吏千兩黃金。獄吏收了賄賂,便悄悄在“牘背”(公文板)的背麵書寫“以公主為證”幾個字給周勃看,示意他找公主求救。公主即是文帝的女兒,嫁給了周勃的兒子周勝之,也就是周勃的兒媳。獄吏教周勃以她作證人。
平時,周勃經常把獲得的賞賜送給薄昭。薄昭是文帝的母親薄太後的親弟弟。案件審理到關鍵時刻,薄昭便到薄太後那裏替周勃說情。薄太後本也不認為周勃會謀反。當文帝朝見太後時,太後隨手將頭巾擲向文帝,生氣地說:“絳侯周勃誅諸呂時,當年身上掛著皇帝的玉璽,在北軍統率軍隊,不在那時謀反,現在在一個小縣裏,難道要謀反嗎?”文帝其實已看過周勃的供詞,便派使節赦免了周勃,並恢複其爵位封邑。周勃出獄後,感慨地說:“吾嚐將百萬軍,安知獄吏之貴也!”
逃脫牢獄之災的周勃從此老老實實地呆在封地,直到公元前169年病死在那裏,諡號武侯。一年後,文帝令其子周亞夫為條侯,以繼承周勃的爵位。
名將父子,相似命運
1.周亞夫的悲慘結局
周亞夫是周勃之子,也是漢朝的著名大將,漢景帝時,他曾帶軍平定七國之亂,與其父一樣是漢朝的功臣。
文帝即位後六年,匈奴大舉犯境,周亞夫受封將軍,奉命駐軍細柳。不久,文帝親自去慰問駐軍。當天子的車駕行至細柳軍營,營中的將士不是慌著叩首迎駕,反而都披甲執銳、麵不改色地嚴守軍營。文帝的侍從在營門前大聲宣告天子臨至,要求將士打開營門接駕,守門的士卒卻毫不退讓,大聲回道:“周將軍命令說‘軍中上下隻聽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文帝親至,門衛仍然不讓進入。文帝隻好派遣使臣持符節詔令周亞夫,傳達文帝的慰勞之意。周亞夫這才令士卒開門。文帝進入中軍帳中,周亞夫身著甲胄,手持武器,見了文帝並不下跪,而是以軍禮參拜。文帝被周亞夫的嚴令治軍所撼,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細柳慰軍”。文帝臨終時還遺言太子劉啟,告訴他遇到緊急之事,可讓周亞夫領兵出征,可見文帝對他的信任。
周亞夫年輕時在河內郡做郡守的時候,有人曾給他算命,說他日後會餓死,周亞夫當時不以為然。後來,周亞夫因平叛有功,升任太尉,五年後又官居丞相。可是景帝對他逐漸生疑以致疏遠,不久他被人誣告意圖謀反,投入獄中。周亞夫遭受陷害,十分憤怒,便在獄中絕食抗議。五天以後,周亞夫最終在獄中饑餓吐血而死,其封地和爵位也隨之被廢除。
2.兩代名將的相似命運
周勃與周亞夫父子二人,皆為戰場上威名遠揚的勇將,亦皆為忠誠率直之人。無論是命運,還是性格,二人都十分相似。他們都曾作為大將為國平亂,都有擁立與穩定漢室統治之功,也都擔任過太尉、丞相的職務。最重要的是,周氏父子二人都對國家分外忠誠,而且功勳卓著。
相似的命運不僅反映在二人的經曆上,更反映在二人的結局上。周勃兩次官居相位,僅在位不足兩年,即被免相勸歸封地,晚年垂老之時卻被誣告謀反,投入監獄接受刑訊不說,還受盡獄卒的折磨,幸得薄太後相救,才免一死。他的兒子周亞夫卻沒有他的運氣。周亞夫因在太子廢立等問題上與景帝意見不同,官職遭到罷免,還與他父親一樣被誣陷謀反入獄,最後絕食而死,封爵被廢。相較於其父,周亞夫的結局更是悲慘。
3.悲劇結尾的背後
周勃父子的相似命運與悲劇結尾,是曆代功高震主的賢臣名將難躲的遭際,也是悲劇性格的潛在安排。周氏父子二人都是戰場上的能將,這靠的是他們的忠勇和直率,因此在克敵製亂的時期,他們便有了用武之地。可是一旦國家安定下來,治世就要靠文臣了。周勃父子的悲劇就在於他們將戰場上的那一套本事用在了朝政上。在朝為官需要實幹,更需要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與應變能力。而這些都是周氏父子的弱點。他們率直耿勇的性格在政治上反都成為了仕途的致命傷。
作為功臣,懂得激流勇退才是獲得保全之道。周氏父子作為兩朝的勳將,本來就已功高蓋主,必然會被新登皇位的君主猜忌。他們不僅沒有做到功成身退,還憑功自傲到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裏,儼然就是戰場上強者為王的做派。周勃忘乎所以時,好在經人指點後能夠及時交權辭官,雖然暮年多少有些敗興,卻也算是得了善終。周亞夫則比他父親更沒有悟性,入獄後還拒絕辯護,擺大牌姿態,他的蠻橫終於徹底惹怒了景帝,自己也落得慘死獄中的下場。這樣看待二人的結局,的確也是性格的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