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耿弇——有誌者,事竟成
耿弇是東漢開國名將,他多謀善斷,作戰勇猛,是“雲台二十八將”中最年輕的將軍,可謂年輕有為。他功績顯赫,可以說,東漢的大半個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連光武帝劉秀都稱其功勞堪比韓信。不過耿弇可比韓信的結局好的多,劉秀曾說過:“朕終不使耿弇為淮陰也”。的確如此,劉秀一生都十分信任耿弇,如此融洽的君臣關係是如何實現的呢?史書多評他為“有誌者,事竟成”,這是為什麼?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圍城打援的戰例,真是耿弇首創的嗎?
英雄年少,誌向遠大
1.少好學,習父業
“馳召蕭王命罷兵,獻謀懷貳見尤明。平齊定趙基圖壯,有誌方知事竟成。”徐鈞的這首詩敘述的便是東漢開國名將耿弇的生平事跡。光武帝自起兵到統一天下,耿弇都忠心不二地跟隨著他,並為他掃平了大半個江山。可以說東漢的建立,耿弇功不可沒。
耿弇(公元3年-58年),字伯昭,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的開國名將。耿弇生於官宦之家,其父耿況,字俠遊,曾與王莽的堂弟王伋一起,師從安丘先生,學習《老子》,後來任上穀太守一職。
受父親影響,耿弇年少好學。因為他常看到郡尉選拔時訓練騎射的場麵,逐漸對兵事增強了興趣。平日裏,他不但跟著大人操練,還自己研習戰略兵法。史書上對此有這樣的記載:“弇少學詩、禮,明銳有權謀。”《後漢書》中也說:“弇少好學,習父業。好將帥之事”。
2.小兒曹乃有大意
公元23年,王莽政權滅亡。更始帝劉玄即位後,派各將四處征討,因而將領們大都重權在握。他們憑著手中的軍權,在轄地一手遮天,作威作福,甚至隨意更換郡守。耿況因是王莽任命的,遂日夜憂慮,寢食難安。年僅二十一歲的耿弇,為幫父親排憂解難,自願進京代父親上書,貢獻方物,以示忠誠。
耿弇到達宋子縣(今河北省趙縣東北)時,正好看到王郎假冒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在邯鄲起兵。王郎那時的勢力很大,見此情景,與耿弇同來的郡吏孫倉、衛包,想要就近投靠王郎。耿弇認為王郎是叛賊,凜然地說:“子輿(王郎)弊賊,卒為降虜耳。我至長安,與國家陳漁陽、上穀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複數十日,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觽,如摧枯折腐耳。觀公等不識去就,族滅不久也!”孫倉、衛包沒有聽從耿弇的話,仍舊歸順了王郎。
劉秀那時在盧奴(今河北定縣),任大司馬。耿弇聽說後便晝夜兼行,單身前去投奔。劉秀見他果敢有識,便留他做了門下吏。耿弇去見護軍朱祐,建議回上穀發兵,平定王郎。相較於王郎,劉秀可謂是勢單力薄,四麵楚歌,因此劉秀聽說耿弇的想法後,曾笑著說:“小兒曹乃有大意哉!”意在誇他年少卻有宏誌。
3.是我北道主人也
耿弇跟隨劉秀巡行至薊縣,這時王郎的追兵已緊隨而來,迫近縣境。劉秀召集手下將領商量方略,準備南歸。耿弇再次提議北行:“如今敵兵從南方來,我們不可以南行。漁陽太守彭寵,是您的同鄉;上穀太守,是我的父親。征發這兩郡弓箭騎兵一萬人,王郎就不難對付了。”但是,劉秀的部將都是南方人,覺得死也要死在南方,不同意北行。劉秀力排眾議,決定采納耿弇的意見。他指著耿弇,以信任的口吻說:“是我北道主人也。”
奈何天不遂人願,碰巧薊縣當地豪強作亂,積極響應王郎捉拿劉秀。劉秀慌忙率兵南下,他部下的官兵都各個離散,與耿弇也走散了。耿弇隻身逃回昌平。他說服父親耿況派寇恂到漁陽與彭寵定約,聯合發兵。接著,耿弇和景丹、寇恂以及漁陽郡將士合兵南下,沿途擊殺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官吏四百多人,獲得印綬一百二十五副,節杖二枚,斬殺敵軍三萬人,並且平定了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間等二十二縣。最後他在廣阿見到了劉秀。當時,劉秀正在進攻王郎,突然傳來上穀、漁陽二郡王郎的援兵趕至的消息,部將都很擔心,劉秀卻堅信是耿弇帶來的援軍。果然,耿弇等人來到營中拜見劉秀,眾將皆放下心來。劉秀欣慰地說:“當與漁陽、上穀士大夫共此大功!”當即任命耿弇等人為偏將軍,加封耿況為大將軍、興義侯,允許他自置偏裨。
從此,耿弇忠心追隨劉秀,東征西討,終為其打下東漢江山。
常勝將軍,功比韓信
1.榻前論時局,定計河北
耿弇雖為少將,卻有過人的膽識與謀略,他以卓越的軍事才能,指揮了多場勝戰,被稱為“常勝將軍”。他於河北定勢,在南陽規劃戰略,此後收集燕卒,克拔齊疆,為東漢王朝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平定王郎後,劉秀日漸威盛,被封為蕭王。更始帝劉玄顯然對劉秀有了猜忌,他派苗曾等人分管劉秀的領地。劉秀心裏清楚,他表麵上被封王,實則明升暗降。此時,劉秀內心十分矛盾,他不想交出兵權,又猶豫著是否應該公開反叛劉玄,眾將紛紛勸劉秀稱帝,他始終不敢,還故意訓斥了眾人。晚上,劉秀一個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時,耿弇獨自闖進劉秀的寢帳,站在他睡臥的榻前,說道:“今更始失政,君臣淫亂,諸將擅命於畿內,貴戚縱橫於都內。天子之命,不出城門,所在牧守,輒自遷易,百姓不知所從,士人莫敢自安,虜掠財物,劫掠婦女,懷金玉者,至不生歸。元元叩心,更思莽朝。又銅馬﹑赤眉之屬數十輩,輩數十百萬,聖公不能辦也。其敗不久。公首事南陽,破百萬之軍;今定河北,據天府之地。以義征伐,發號響應,天下可傳檄而定。天下至重,不可令它姓得之。聞使者從西方來,欲罷兵,不可從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願歸幽州,益發精兵,以集大計”(《後漢書·耿弇列傳》)。耿弇一番精辟誠懇的論述打動了劉秀,劉秀當即決定與劉玄決裂。他任命耿弇為大將軍,和吳漢一起到幽州去調兵,同時,以河北還未平定為由,不接受更始帝的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