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攻巨裏,圍城打援
1.討伐張步,首戰祝阿
《孫子兵法·虛實篇》中有一條是“攻其所必救”,這其實是“圍城打援”戰法的理論依據。所謂“圍城打援”,是指進攻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守城之敵,誘使敵人派兵援救,然後以主力殲滅敵人的援軍的一種作戰方法。戰國時期孫臏所用的“圍魏救趙”可以說是此方法最初的雛形,但真正嚴格意義上的“圍城打援”戰例,應該是耿弇的首創。公元29年十月,劉秀下詔令耿弇率軍進討張步。時任建威大將軍的耿弇,率騎都尉劉歆、太山太守陳俊引兵東進。張步派大將軍費邑駐軍曆下(今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西南),並分兵屯據祝阿(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東北),此外,他還在太山鍾城(今山東省禹城市東南)設防,立營數十座,嚴陣以待。耿弇渡河後,首攻即是祝阿。因將士士氣高漲,攻城隻用了半日,早晨出擊,中午即破。耿弇經過對形勢的分析,故意留出城中的一個缺口,讓城中士卒得以逃出,奔歸鍾城。鍾城守軍得到祝阿已破的消息,軍心大亂,紛紛棄營而逃。
2.佯攻巨裏,圍城打援
為抵禦耿弇指揮的漢軍,費邑派其弟費敢駐守巨裏(今山東曆城東)。費邑,素聞耿弇大名知其不可小覷,於是倍加謹慎。他命令部隊日夜修築工事,加固營壘,並作好長期堅守的準備。
耿弇大軍逼至巨裏,他命令軍士立即準備攻城工具,並派人砍伐了許多樹木,揚言要用樹來填塞坑塹,以便攻城。費邑聽聞後心有疑慮,但恐是耿弇迷軍之計,並未動兵。幾日後,耿弇又下令各部隊:三天後當全力進攻巨裏城。同時,他故意讓獄卒放鬆看守,暗助俘虜逃走。果然,逃回的俘虜把耿弇這項命令,轉告給了費邑。接著,費邑又收到弟弟費敢的求援信,信中說急需費邑救援,費邑這才相信了巨裏的危情。
三天後,費邑果然親率三萬餘精兵,來救巨裏城。如此正中耿弇之計,他高興地對諸將說:“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誘致邑耳。今來,適其所求也。”當下留三千兵力看守巨裏,自己則率領精兵埋伏在山岡。費邑部隊還沒趕到巨裏,便被耿弇所率的伏兵重重包圍。此時費邑方恍然大悟,耿弇攻打巨裏是假,把自己引出來才是真。此時伏軍自高處衝下,勢如破竹,速滅齊兵,耿弇就在戰場上斬殺了費邑,還將他的人頭,拿到巨裏城下懸掛。費敢見此情景,急忙率領部隊棄城而逃,投往張步。耿弇趁勢攻城略地,一舉平定了濟南地區。
君臣無疑,忠信相隨
1.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作為一代開國名將,耿弇在功績上雖是“堪比韓信”,但在結局上卻要比韓信好得多。耿弇於35歲退職,56歲逝世,盡管壽命不長,但也算是“善終”了。光武帝劉秀對耿氏一族不薄,終東漢一朝,耿氏出了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將、護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可謂是世代富貴,與東漢共存亡。劉秀還說過:“朕終不使耿弇為淮陰也”,這是何其大的信任!的確,劉秀對耿弇的信任一生未改,而耿弇對劉秀的赤膽忠誠也至死不渝。君臣之間能處得如此融洽,這在我國曆史上並不多見,當然,這也是君臣雙方共同努力地結果。
從君主方麵來講,光武帝劉秀確實是位了不起的明君。他有君子般寬廣的胸懷,而且做到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懂得將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並最大限度地使他們發揮作用。耿弇投奔他時,不過是個二十一歲的小夥子,他看出耿弇胸有大誌,是個少年將才,便不計年齡,委以重用。耿弇提出的很多建議,他都予以采納。在耿弇獻“南陽決策”之時,盡管他心裏不是很信服,但是仍然讓耿弇放手一搏,給了他足夠的信任。耿弇也沒有令他失望。在與王郎的對戰中,部下將領皆認為上穀、漁陽二郡兵馬是王郎的援軍,隻有劉秀堅信是耿弇帶來的救兵,這絕對不是一般的信任。他的一句“終不使耿弇為淮陰”換來的不僅是一顆忠心,更是耿弇為報信任,浴血戰得的半壁東漢基業!
2.功高身退,滿門忠烈
作為功臣,耿弇忠心耿耿,一生緊隨劉秀。他最初投奔劉秀時,王郎的勢力是最強的,劉秀倒是處境危險,可就是在這個時候,耿弇甘冒生命危險毅然來歸,這也是一種相信。在劉秀兵敗、諸將失散的關鍵時刻,耿弇不僅仍然義無反顧地回來,還說服了父親帶來援兵,這怎麼能不令劉秀感動?
另外,耿弇是很明事理的將領,他有相當的政治悟性。平定天下時,劉秀對耿弇始終十分信任。原漁陽太守彭寵後來反叛劉秀時,耿弇正在前線帶兵。隻因耿弇的父親耿況和彭寵是多年好友,而且同時起兵追隨劉秀,所以耿弇覺得很尷尬,加上所傳耿氏父子要反叛的流言四起,耿弇主動表示要交出兵權。光武帝知其所想,下詔書撫慰他:“將軍出身舉宗為國,所向陷敵,功暛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與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後漢書·耿弇列傳》)。其父耿況聽說此事,也不能自安,派耿弇的弟弟耿舒到洛陽侍奉皇帝,實際是當人質,以示忠心。可見耿氏父子是很有政治心機的。平定天下後,光武帝增耿弇封邑,令其交回大將軍印綬,以列侯奉朝,當時耿弇隻有三十四歲。但國有疑難,光武仍然召耿弇入朝谘詢籌劃,對他還是頗為倚重的。
耿氏父子忠於王室,功勳顯赫,得到了皇帝的優厚待遇。耿弇一家,滿門忠烈。他的父親耿況、弟弟耿舒、耿國,兒子耿忠,侄子耿秉、耿燮、耿恭都是後漢名將。耿氏一家三世用兵,仍立功勳,打破了古人所謂“三代為將必敗”的讖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