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周瑜——千古風流美周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詞中被北宋文豪蘇軾讚為“千古風流人物”者,便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大將周瑜。在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周瑜不僅嫉妒賢才、心胸狹窄,還才智疏淺,在與諸葛亮的智鬥中,屢屢受挫,最終被諸葛亮“三氣”而死。小說中的周瑜,形象實在不大光彩,不過小說畢竟是文學作品,內容有很多虛構的成分。那麼,曆史上周瑜的本來麵目是怎樣的?他果真事事算不過諸葛亮嗎?草船借箭、智激周瑜、赤壁之戰等故事又是否確有其事?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英傑周郎,江東展才
1.江東雙傑,義同斷金
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才,尤其在“智絕”諸葛亮的比襯下,更顯得智短才拙,技不如人。事實上,《三國演義》的作者受“尊劉”思想的影響,主觀拔高了諸葛亮的才智,而周瑜作為蜀漢的對立方東吳之將,則被“無情地”歪曲貶低了。曆史上,周瑜的本來麵目不僅是助孫氏家族打下東吳江山的功臣名將,更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他出生於名門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在漢朝官居太尉,父親周異,也曾擔任過洛陽令。公元189年,周氏家族遭到董卓的劫殺,受到沉重打擊。周瑜本來就誌向高遠,家庭的變故又讓他肩負家仇血恨,這一切使年輕的周瑜早早便踏入戰事。當時,吳郡豪族孫堅的兒子孫策與周瑜同歲,他性格豁達,結交甚廣,是美名在外的少年英雄。周瑜慕名前去拜訪,二人一見如故,遂成為摯友。孫策攜家眷遷至舒縣後,周瑜還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後來二人“升堂拜母,有無通共”,成為結拜兄弟。
孫策驍勇豪邁,自父親去世後便獨自帶軍征戰,威名遠播。他深知自己脾氣急躁而短於謀略,需要一位兼具文韜武略的將才坐鎮軍中,出謀劃策。於是他想到了摯友周瑜。周瑜心思縝密,善謀戰略,的確是令他放心的不二人選。於是,他在東渡前寫信邀好友同戰,周瑜果然領軍接應。後來,周瑜率部投歸吳郡,孫策欣喜不已,激動地對他說:“吾得卿,諧也。”
此後,孫策帶兵衝殺陣前,周瑜運籌營中,“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兩人齊心協力,配合默契,攻城克池,連戰告捷。孫策的軍隊迅速壯大,已有數萬之眾。孫策對周瑜的表現十分滿意,遂親授他“建威中郎將”的封號,並為他營建府邸,贈賜封賞無數。很快,孫策與周瑜在江東威名遠揚,並稱“江東雙傑”。
公元200年,年僅26歲的孫策不幸遇刺,英年早逝。臨終前,孫策將軍國大事托付其弟孫權。周瑜留在孫權身邊任中護軍,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他雖重兵在握,卻依舊以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忠心不二地輔佐孫氏兄弟。
2.雄才大略,建功創業
周瑜精通軍事兵法,且才智過人,尤其善於分析形勢和謀劃戰略,正是孫策尋找的文武兼備的將才。連《三國誌》的作者陳壽都評價周瑜“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他以過人的謀略與縝密的思慮,在孫氏兄弟開拓江東基業的過程中數立大功。
公元195年,周瑜助孫策攻下橫江、當利兩處軍事要地。不久,孫策大軍攻占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同年劉繇敗退,周瑜又助孫策攻獲丹陽郡。
公元199年,孫策欲取荊州,周瑜作為中護軍隨孫策出征,攻破皖城,獲得廬江郡。接著攻取尋陽,大敗劉勳後轉征江夏。江夏太守黃祖敗逃,孫策得到江夏郡的一部分。同年,周瑜又助孫策攻下豫章郡。孫策將豫章郡分出一部分地區,設為廬陵郡。至此,孫策已盡收江東六郡(吳、會稽、丹楊、廬江、豫章、廬陵),其中四郡的獲得都是周瑜之功。公元208年,孫權任命周瑜為前部大督征討江夏,大獲全勝,黃祖戰死。
公元209年,周瑜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將曹仁隔江相持。吳將甘寧受遣據守夷陵,遭曹仁兵圍,甘寧遂向周瑜告急。周瑜依呂蒙之計,留下淩統守衛後方,親帶呂蒙前去援救,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屯兵北岸,約戰曹仁。戰鬥中,周瑜右脅中箭,重傷退兵。曹仁得知周瑜傷重,立即率軍攻擊吳兵。不料周瑜不顧箭傷,奮起巡視軍營,將士受到激勵,士氣大漲,一戰敗退曹兵,江陵遂得。
3.慧眼薦才,善識人心
周瑜不但在統軍指揮戰鬥方麵謀劃細致,調度有方,而且善於識人。
周瑜在居巢(今安徽桐城南)任縣長時,曾向魯肅借糧。魯肅倒也慷慨,馬上“指囷相贈”,拿出3000斛(相當於今天一萬斤)的儲糧交給他。周瑜收下了糧食,結識了魯肅。他慧眼識人,知道魯肅是個有誌之才,後來將他舉薦給孫權。東吳的另一位名將甘寧也是周瑜引薦的。
周瑜的善識人心還表現在他與劉備的交涉上。赤壁之戰前夕,蜀吳結盟,共抵曹軍。孫權還特地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以“進妹固好”。演義中的“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描述實乃虛構,事實上,嫁妹這場政治聯姻是孫權自己的意思,周瑜對劉備並無好感,並對他深懷戒備。劉備曾“乘單舸往見瑜”,以示結盟誠意。可周瑜並不買賬,他的態度顯得很是傲慢,也不肯撥地給劉備。公元210年,劉備親往江東見孫權,請求討借荊州。周瑜私下對孫權諫言:“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可惜孫權當時並未聽從周瑜的計策。後來劉備占據荊州,終於驗證了周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的憂慮。由此方見他對劉備認識的深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