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賀若弼——興隋名將“亡於口”
“禍從口出”是中國的一句古語,說的是言辭不慎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災禍。縱觀曆史,有不少賢臣名將因一時“失口”而不得善終,各朝的開國君主也常被指有屠戮功臣之過。隋將賀若弼便是“亡於口舌”之臣的典例。那麼,為何說他的悲劇是“禍從口出”的典型事例?他的父親對其一生又有何影響?賀若弼僅是因為口舌而死的嗎?
父訓“慎言”
1.慷慨有誌,重名於世
賀若弼是隋朝開國時期的著名將領,他為隋朝基業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一生戰功顯赫,卻最終斷命於自己的口舌,實在可悲可歎!
賀若弼(公元544年—公元607年),字輔伯,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出生於將門之家,據《隋書·賀若弼列傳》記載,他少時便“慷慨有大誌,驍勇便弓馬,解屬文,博涉書記,有重名於當世”。北周齊王宇文憲聽說後,很欣賞他,將他用為記室。不久,他被封當亭縣公,升小內史。
2.屢建戰功,興隋名將
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賀若弼跟隨上柱國、行軍元帥韋孝寬進攻陳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區),占領壽陽(今安徽壽縣)等數十城,將長江以北的廣大土地盡收於北周。在征戰中,賀若弼憑借智謀,頻獲戰績,因而被拜為壽州(今安徽省壽縣)刺史,改封襄邑縣公。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楊堅稱帝,即隋文帝。經尚書左仆射高熲推薦,隋文帝拜賀若弼為吳州(今揚州一帶)總管,戍鎮江北要地,以備平陳。此後,賀若弼為新朝屢立奇功,尤其在滅陳的戰鬥中,賀若弼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隋文帝不禁讚歎他說:“克定三吳,公之功也。”在大隋基業的創建過程中,賀若弼的確立下了赫赫戰功,名排“開隋九老”之四。
賀若弼作為威震江南的一大名將,不僅在戰場上留有英名,而且還為我國農田水利作出貢獻他在平陳之戰時,於邗溝以東開鑿的“山陽瀆”,為後世的漕運、航運提供了極大便利,還解決了下河地區農田的旱澇排灌問題,對推動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時至今日,山陽瀆依然造福著當地人民。
3.父亡於口,遺訓誡子
賀若弼在早期可以說是比較謹慎的,這是受他父親賀若敦影響的結果。賀若敦為北周將領,曾任金州總管,以勇武著稱於當時。因口出怨言,賀若敦被北周晉王宇文護所逼殺。臨死前,他曾告誡兒子說:“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當成吾誌。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隋書·賀若弼列傳》)。還用錐子把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以提醒賀若弼慎言。果然,父親的遺訓曾使賀若弼免於一次口舌之禍。
據史料記載,北周武帝時,上柱國烏丸軌曾經與賀若弼議論太子的為人,他們都認為太子不具備當帝王的資質。後來,烏丸軌冒然向武帝進言,說自己與賀若弼皆認為“太子非帝王之器”,武帝即召賀若弼訊之。或許是賀若弼此時憶起父親的遺訓,想到太子繼位已是定勢,恐以後招來太子的報複,遂回答武帝說:“太子德業日新,未睹其闕”。武帝就沒有說什麼。烏丸軌責怪他心口不一。賀若弼卻道:“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所以不敢輕議。”後來太子宇文贇繼位,成為宣帝,烏丸軌因曾議論太子而被新帝殺害,賀若弼則免遭此劫。可以說,賀若弼的一生一直與口舌之禍牽扯著,從父親到同僚,對言語不慎造成的嚴重後果,他可真是目睹了不少。但最終,賀若弼還是沒有謹記父言,重蹈了父親的舊輒。
善謀妙計
1.受命渡江
賀若弼作為一名武將,不僅驍勇善戰,而且頗有謀略。早在他隨軍攻打淮南時,就表現出“計謀居多”的特點。在隋朝開國四大名將(賀若弼,韓擒虎,高穎,史萬歲)之中,賀若弼也是以謀略見長。他在攻打陳國時“換防惑敵,瞞天過海”的故事留名於史冊,顯示了他優秀的軍事戰略才能。
公元589年,隋朝大舉攻打陳國。陳國的都城在建康,即今現代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作為吳州總管,率領此次戰役的先鋒部隊奉命統領江防,一場渡江戰役即將開始。
臨行前,隋文帝楊堅曾明確交代賀若弼:“此行重任在身,要從廣陵(今江蘇揚州)渡過長江,襲擊陳朝守軍,為大隋朝勁旅攻克陳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鋪平道路。長江天險,強攻不是上策,你須以巧渡為宜。”此言暗合賀若弼心意,他早已開始謀劃渡江對策。並向隋文帝進獻了“取陳十策”,受文帝褒獎,獲贈寶刀,其中一策便是針對此次的渡江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