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李靖——神光加冠,一代戰神(1 / 3)

第十章 李靖——神光加冠,一代戰神

提起李靖,大多數人馬上會想到那個手托金塔、叱吒天庭的哪吒三太子之父——李天王,這大概是受到《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我們知道,這些作品都是神話小說,但是,托塔李天王並非是完全杜撰出來的人物。那麼,他在曆史上的真實原型是怎樣的?為什麼人們會將其神化為“李天王”?他又何以被奉為“一代戰神”?關於李靖,民間還流傳著什麼樣的故事?

半生蹉跎,英雄感遇

1.生不逢時,壯誌難酬

文學作品《西遊記》中位高權重、威武神氣的托塔李天王,在曆史上確有真人原型,他就是唐初威名赫赫的開朝元勳——李靖將軍。在初唐淩雲閣二十四功臣中,衛公李靖排名第八。擁有如此輝煌戰績的他,起初卻是在為大唐“戴罪立功”。

李靖(公元571年—公元649年),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他原為隋臣,雖生於官宦之家,但其家族並不顯赫。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其父李詮,也在隋朝為官,任趙郡太守。李靖不僅樣貌英俊魁偉,且熟讀兵法,文韜武略,無一不通。

李靖的舅舅乃是隋朝“四大名將”之一,時有民謠說“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稱讚的便是其舅韓擒虎。李靖父母早亡,舅舅撫養他長大,並且對他嚴加訓練。為鍛煉他的騎射技藝,舅舅曾掛小鐵環於兩耳上,並在光頭上置一枚銅錢,他要求李靖跑馬而來,槍挑雙環,回馬而去,刺中銅錢。要達到這樣的水平,需要武藝十分精湛。舅舅拿命來陪他練習,李靖自然不敢懈怠,經數日苦練,他終於不負“舅”望,已能於眨眼間策馬出槍,連挑雙環,刺中銅錢。平日裏舅舅還經常與他談論兵法,李靖的論述令舅舅十分滿意,曾讚歎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可惜李靖生於昏君隋煬帝統治時期,盡管他文武雙全,頗有才略,卻並未獲得重用。他曾先後任長安縣功曹、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等職,官職低微,心懷大誌的他,一腔熱血,無處報國,遂深感落寞。不過,當時身為左仆射的楊素十分看重他,經常將他邀至府中暢談,還曾撫著坐床對他說:“卿終當坐此!”

2.為報知遇,叛隋歸唐

在隋煬帝的暴政下,百姓生活艱難,反抗之聲四起,天下一片大亂。大業(公元605年—公元617年)末年,各地義士紛紛揭竿而起,農民反暴鬥爭不斷,在太原留守的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叛變。李靖時任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郡丞,他察覺到李淵的異心,便離開馬邑,欲向隋煬帝報告。不料他因道路阻塞而滯留於京城長安,未能報信,卻被已經迅速占領長安的李淵俘獲。李淵欲將他處斬,臨刑前,不甘如此了卻的李靖突然疾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被他的豪氣所打動,李世民也因惜才而為之求情,他最終獲釋。

不久,李靖進入李世民的幕府,做了他麾下的將領,充當三衛。李靖感懷知遇之恩,至此以“戴罪之身”盡忠李唐,開始了他戎馬倥傯、戰功閃耀的一生。

討平天下,一代戰神

1.南征江陵,將才初展

初入李世民的幕府,李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隻是跟隨李世民征討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等軍閥諸侯,幾乎沒有什麼戰績。或許是初來乍到,或許是礙於自己的“戴罪之身”,總之這段時期,李靖表現得很“沉默”。也許是上天有意安排英雄出場於不平凡的舞台,李靖等來的表現機會竟是在短期內滅掉南方最強的割據政權。

這一盤踞在江陵(今屬湖北)的勢力便是後梁蕭銑政權。為了削平梁國,唐高祖李淵調李靖赴夔州(今四川奉節)攻打蕭銑。李靖奉命赴任,途經金州(今陝西安康)時,適遇蠻人鄧世洛率數萬人屯居山穀間,李靖為討伐蠻人的廬江王出謀劃策,一舉擊敗了蠻兵,獲得許多俘虜。李靖抵達峽州時,蕭銑控製著險塞,他手下兵力不多,於是受阻,無法繼續前進。李淵卻以為他滯留不前,貽誤軍機,密令許紹將他處死。許紹欣賞李靖的才能,多次為他請命,李淵遂收回成命。雖免於一死,滅梁的任務還是要完成。

此時恰逢開州(今重慶開縣)少數民族首領冉肇則起兵叛亂,聚集萬人進犯夔州,趙郡王李孝恭帶兵出戰卻接連敗北。李靖率領800名兵士,奇兵突襲,擊破了冉肇則的大營,後來又設埋伏於險要之地,一戰殺死了冉肇則,並俘獲敵軍5000多人。唐高祖聞此捷報,情不自禁地對眾臣說:“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他還慰勞李靖說:“卿竭誠盡力,功效特彰。遠覽至誠,極以嘉賞,勿憂富貴也。”而且親筆寫敕於李靖:“既往不咎,舊事我久忘之矣。”李靖終於以戰績改變了李淵對他的成見,從此開始在戰場上大展宏圖。

李淵知道李孝恭不熟悉軍事,需要有人指導,於是特任李靖做李孝恭的行軍長史,隨其出征。公元621年,李淵命李孝恭進攻蕭銑。時值八月,正為長江汛期,江水泛漲,三峽路險,蕭銑認為李靖軍隊不會在此時進攻,就把軍隊分散屯駐。唐軍將領也都建議等江水退卻再行出擊。李靖力排眾議,他料到蕭銑必然認為唐軍不敢冒險在汛期出兵,一定未加戒備,消滅蕭銑,此乃天賜良機。李孝恭采納了李靖的意見,命全軍立刻進攻。

由於蕭銑駐守於長江中下遊,唐軍要順流而下進攻,汛期正好加快了船速,唐軍趁洪水突襲,一舉攻克了江陵的門戶荊門。蕭銑沒想到唐軍會冒險突襲,由於他的軍隊分散駐紮,大敵突至,軍隊無法聚合,他隻得集結手頭人馬,倉皇應戰。九月,唐軍主力與梁將文士弘部相遇於夷陵。李孝恭不聽李靖勸阻,急於求戰,不幸被氣盛的敵軍戰敗。幸好文士弘部戰勝後,其兵將忙於爭奪戰利品,頓時秩序大亂。李靖瞅準機會,立即發兵進攻,李孝恭也收拾敗軍回身再戰,結果唐軍轉敗為勝,擊潰了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