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李靖——神光加冠,一代戰神(2 / 3)

唐軍順勢直攻,迅速占領了江陵的外城和水城。唐軍在水城繳獲了大批沒有來得銷毀的梁軍艦船。此時李靖卻下令將俘獲的戰船全部棄於江中,任由它們漂在長江裏順流而下。眾將不解,李靖解釋說,江陵非一日可攻取,如今我軍深入敵腹,下遊敵兵正在集結,一旦到達,我軍腹背受敵,即使擁有戰船也難逃圍攻。若使這些兵船順水而下,就會給下遊前來的援軍造成錯覺,以為首都已經失陷,就可能拖延援軍救援速度,爭取時間,攻破江陵。李靖還派人四處散播江陵已破的假消息,果然,下遊敵兵看到棄船,又聽聞流言,以為首都已破,便遊移不定,誰都不肯上來救援,李靖的疑兵之計大獲成功。蕭銑遲遲等不到援兵,隻好投降。

李靖大軍入城,號令嚴肅,對百姓秋毫無犯,並且寬待戰俘。占據江漢地區的梁軍餘兵,見大唐政策寬大,紛紛卸甲歸順,李靖就這樣順利收回了中南地區。戰後唐高祖詔封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以表彰他的卓著戰功。隨後,李靖又奉命安撫嶺南,收繳了梁的全部遺產。

公元623年,原投降唐皇的農民起義軍輔公祏舉兵反唐。高祖命李孝恭為帥,李靖為副帥,率李績等七總管東下討伐。李靖通過分析敵我形勢,運籌帷幄,獻計突襲,很快地平定了輔公祏的反叛。高祖為了嘉獎他的軍功,授任他為行台兵部尚書,且讚他為“銑、公祏之膏肓”,功蓋韓信、衛青等名將。

2.北擊突厥,一洗國辱

江南剛剛平定,北方卻又起戰事。隋末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盤踞在北境的突厥,一直是中原的隱患。李淵太原起兵時,因實力尚微,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決心徹底消滅突厥,以絕邊患。公元626年七月,頡利可汗親自率領十幾萬鐵騎進攻武功(今陝西武功縣),直接威脅到唐都長安。公元629年底,太宗派李靖率李績等五員大將領精兵十萬,六路進發,抗擊突厥。

次年正月,李靖率軍抵達朔州。此時突厥內部分裂,又剛遭受雪災,天災人禍並至,致使突厥內部軍心散亂,正是唐軍進攻的大好時機。李靖親率三千精騎,從馬邑出發,直奔惡陽嶺。突厥頡利可汗沒有料到唐軍會突然深入境內,頓時大驚。此次奇襲一舉攻克了定襄。頡利可汗認為,李靖敢孤軍深入,唐朝定然是傾國出動了,於是不敢全力抵抗,反而主動撤退。李靖又暗中派間諜潛入突厥軍中,離間頡利可汗的心腹將領,使康蘇密等人歸降了唐朝。頡利可汗眾叛親離,身邊隻剩下幾萬兵力。太宗得到捷報,高興地說:“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靖以騎三千,喋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李靖也因功進封代國公,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等。

此戰之後,頡利可汗大懼,退守保鐵山(今蒙古境內),並派使者到長安謝罪請和,實為緩兵之計,意在爭取時間,聚集軍隊,以期卷土重來。太宗遂派使臣前往漠北受降,並讓李靖率軍接應。李靖看出突厥的真實意圖,他向將軍張公謹請示,欲趁機突襲突厥。於是他自備二十天的口糧,帶領一萬輕騎,日夜兼程,到達鐵山,並把路遇的突厥遊騎、斥候都攔下隨軍而行,以防止泄露行跡。頡利可汗見到使者,果然鬆懈,直到李靖軍隊逼至牙帳十五裏才驚覺,頡利軍隊猝不及防,匆忙逃竄,卻終在逃跑途中被唐軍所俘。

這一戰滅亡了東突厥,此後北方各部族與西域各國相繼臣服,共推唐太宗為“天可汗”,北部邊境從此獲得了幾十年的安定。

3.西破吐穀渾,老將再征

突厥滅後四年,位於青海和新疆南部的吐穀渾攻打河西走廊,並扣押唐使,西部邊患又起。此時的李靖已年過半百,並因患有“足疾”而告老辭官。太宗正在猶豫著是否再請老將出山,李靖卻主動請纓說:“靖雖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喜,遂封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數萬大軍,分五路西攻吐穀渾。

聞道唐軍進至,吐穀渾可汗伏允立即命令官兵一邊撤退,一邊燒盡沿途野草,好斷絕唐軍馬匹的糧草。見此情況,有唐將建議暫駐鄯州,等青草萌發後再進兵。但李靖麾下行軍總管侯君集反對,他認為現在吐穀渾敗逃,人心離散,正是追擊的大好時機,不容錯過。李靖采納了侯君集的意見,揮軍猛追。唐軍橫越沙漠戈壁,奔襲二千餘裏,終達星宿州,吐穀渾可汗在走投無路時被部下所殺,餘眾皆降。李靖率軍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平定了吐穀渾,並向京師告捷。此戰的勝利,開拓了西部疆域,也保證了西北部的和平穩定。

公元637年,太宗改封李靖為衛國公。公元640年,李靖的妻子去世,太宗詔令墳塋修築成突厥境內的鐵山、吐穀渾境內的鐵石山的形狀,以此表彰李靖的輝煌戰功。公元643年,太宗詔令閻立本將李靖等二十四人圖像畫於淩煙閣,尊奉為功臣,並進位李靖為開府儀同三司。

高風亮節,功成身退

1.謙恭大度,高風亮節

李靖為大唐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丘山之功,但他卻從未矜功自伐,即使官居宰相,也表現得沉默寡言。他很有操守,幾乎從未參與過任何政治鬥爭。更為難得的是,他在功成名遂之際卻毅然引退,閉門辭官,毫不眷戀功名利祿。其謙遜恭順、高風亮節的品性,多為後世所稱道。

大滅突厥後,全國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而功臣李靖,還未及受賞,便先遭到了太常卿蕭瑀、禦史大夫溫彥博的彈劾。他們向太宗狀告李靖疏於治軍,導致其部下擄掠突厥珍寶。太宗見書,當庭責問李靖。他以大局為重,隻是頓首謝罪,完全不做辯解,太宗見其態度誠懇,也就未加追究。事後,唐太宗了解到二臣對李靖的狀告並無實據,遂滿含歉意地說:“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為懷”,同時又奇怪李靖為何不為自己申辯。李靖卻輕描淡寫地將此事帶過,說仗已打勝,國家無患就好,個人受點小小的冤屈也沒什麼大不了。太宗聽後更加敬重李靖,於是又賜絹二千匹,並將他由兵部尚書晉升為右仆射,成為宰輔。可是在宰相議政時,李靖仍“恂恂似不能言”。